搜尋按鈕圖
重要消息
【釋經文】(三十)

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」

  我們接連幾天啊,都是因為西雅圖雷藏寺有法會,所以同修就停止了幾天;那麼從今天開始啊,還是照樣講「圓覺經」。

  今天我們談,『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。』那麼我們曉得這個「如來」呢,就是「知道怎麼來,知道怎麼去」,就叫做「如來」,也可以講「大自在」。你知道怎麼來啊,知道怎麼去啊,一切情形你都知道,能夠「自在」的就是「如來」了。

  那麼「本起因地」啊,就是本來這些如來,在凡夫的境界啊,經常我們在佛典裡哪,看到一句話叫「縛地凡夫」,這個字很有意思。

  凡夫啊,是給什麼綁?大家在佛典裡面看到「縛地凡夫」是給什麼綁?就是給「地」綁。人啊,離不開這個地,所以叫「縛地凡夫」。

  那麼給地綁啊,講的很好哦!給地綁著也不錯。其實是給「物質」綁。

  啊,我也見過這樣子的人,他對心靈上的東西啊,他都不會去喜好的。好像,我們希望他學學心靈上的這些東西。那麼師尊畫畫,畫畫是屬於心的東西,他也來參觀師尊的畫。其實我畫出來的東西,我很喜歡哪,展寶,台灣話講「ㄉㄧㄢㄅㄛˋ」,都會喜歡這個讓人家看一下。那麼你看看我那些畫,那裡畫的好,那裡畫的不好。好的一方面啊,你要很公開的跟我講。那麼畫的不好的,你要偷偷跟我講。對不對。(笑)畫的不好的你也公開跟我講,我就覺得心理很不舒服。這個好的一面,大家講,壞的一面你偷偷跟我講,對不對,(笑)我會感謝你,我會把這個技巧改正。

  我請他來參觀我的畫,因為他屬於「縛地凡夫」。他一進來一看啊,兩個眼睛,雖然是看到畫了,但是他一點感覺都沒有,他溜了一下「嗯、嗯、嗯」就出去了。我從此以後再也不請他來參觀我的畫,因為他沒有感覺到我畫的好嘛!對不對?我請你來看我的畫,至少你要美言幾句啊,對不對?(笑)一點感覺都沒有,這個心靈修養簡直是鴨蛋。

  好啦!有時候啊,我們去看個電影,其實電影也是導演跟演員,很多事情都是必須要他本身去用心啊,去做出一個電影出來,電影也是一種藝術啊,也是一種藝術,也是心靈的東西。師尊也很喜歡看電影,去看電影,請他看電影,哇!他睡著了,他打呼的聲音都吵到我,那麼請他看更刺激的嘛,你知道那個是馬戲團哦!馬戲團是很刺激的,空中走鋼索,而且還斜著走的哦。你知道,你去看蘇聯的兩個馬戲團,他從地上走鋼索,一直這樣子到上面,不是平的哦!平的走鋼索還不怎麼樣,是斜的走鋼索,從底下走到上面去的哦,再從上面走下來,是斜的走鋼索,這個更困難的,不要講了!他也睡著了。你說去爬山嘛,他不可能去爬山的;你說去看水嘛,他也不可能去看水;你說大家去郊遊嘛,他哪有時間去郊遊?你出去聽音樂會嘛,好啦!聽音樂會不用講了,那是藝術的東西,他都沒有興趣。你說他唱卡拉OK嘛,應該有興趣了嘛,對不對!結果還是沒有。你說他喜歡什麼呢?因為他,天下的東西啊,沒有一樣喜歡。音樂、美術、馬戲、電影、郊遊、遊山玩水、聽法師講經,其實他都沒有興趣的。因為這是屬於心靈上的,遊於藝術的東西,他都沒有興趣,他是遊於money,他就有興趣。唯一有興趣的,遊於「錢」。他在錢堆裡面翻滾他就有興趣了。這個叫什麼,「縛地凡夫」。他是被這個地綁起來的,我們可以很清楚的。

  心靈上的東西啊,你很嚮往的。你對佛學方面啊,你至少也會產生一種興趣,你物質上啊,你太多的這個物質充滿其中啊,你的心靈就會被蒙蔽。

  所以什麼叫「縛地凡夫」呢?我們可以很簡單的講:拿一鍋水,給它攪,放一些雜質的東西在裡面,那麼給它攪,攪一攪,就變ㄍㄚㄐㄧㄥ ㄌㄡˊ(台語發音),(就是混濁之意),就很混濁。但是他假如不攪的話,慢慢澄清,它原來的這個本性,水的本性就會很純的顯現出來。這個意思就是怎麼講呢?也就是講說一個人啊,他假如摻了太多地上的東西啊,他的天性不會顯現。要顯現這個天性啊,一定要物質的東西減少,心靈的東西昇華,這樣子他的天性啊,可以講天性已經很接近於這個佛性,才會顯露出來。所以一個行者,一個修行人最重要的,就要「少慾」,減少他的慾望。「無求」,不去求什麼。你「少慾望」,「無求」,你的心靈的修養自然會增高,那麼天性就會顯現,到最後佛性才會真正的顯發出來。這一點非常重要的。

  所以一般「縛地凡夫」啊,根本沒有辦法去談心靈上的修養。他每天生活就是在「什麼時候我可以升官?」「什麼時候我可以賺大錢?」他每天就是在物質的生活裡面打滾。就好像把地的這圈泥土,摻在那個乾淨的水裡面一樣把它攪拌,他的心靈就變成非常的污濁,可以說一點藝術的修養都沒有了,像這樣子是很可憐的。所以我們一般的人,至少我們做一個學佛的人來講啊,好像是在家居士,不是完全修行,你至少物質的生活要一半,那麼心靈的生活也要一半,這樣調和在一起,讓它很均勻,這樣子你看起來還不會覺得很俗氣,看起來還是有一點心靈精神上的一種生活,看起來還不會面目可憎。好像你的面目看起來就是完全是一種銅臭味,「臭的要死」的那一種。所以我們這個行者,也必須要懂得心靈上的生活。那物質上的盡量減少慾望,最好是無求,你這個佛性就可以顯現出來。

  那麼這個「本起因地」,講的就是凡夫境界。在凡夫的境界裡面,所有的如來,原本也都是在凡夫境界裡面的。所有的如來剛剛開始修行,也是跟我們一樣的。

  啊!現在大家目前都坐在這裡,那麼我看大家都已經是一個行者了嘛!很多人都是完全很投入這個修行的生活。那麼修行的生活你最好呢,就能夠「少慾望」,減少你的慾望。「無求」,你也不求什麼啦。有些人出了家,他就跟著自己的師父。那,我這個人也是很那個的,我有一個心裡上的想法;又要你跟師尊出家,年齡不要太大,不要我侍奉,(笑)不要我去侍奉你。差不多啦!你年輕的,當然我們出家是愈年輕出家愈好,年紀太大了,我們雷藏寺就變成「養老院」了。(笑)

  師尊的意思是說,只要你出家,但是你年紀不是很大,還可以服務在雷藏寺,我很希望大家通通都有住的,住的都很安穩,那麼吃的也很安穩。我意思就是說,讓你們修行沒有後顧之憂。

  我希望我的將來,能夠建很多的僧舍,或者讓大家通通在這裡出家,能夠吃啊,住啊,通通都很安穩,那麼大家好好的修行。但你從年輕出家,老了我不能把你趕走的。老了,你雖然是有什麼,我們也知道,你年輕的時候曾經奉獻,我們有一個制度,好像「安養」的制度,讓你老的時候很安心。這是我心中的想法。現在這個能力也許還不能夠做到每個弟子都能夠安養,但是我們希望所有修行的人,都能夠很安養的修行。

  那麼在家居士,就是講你也要重視心靈上的修養,不能只是光顧著你的家庭。這個「柴」、「米」、「油」、「鹽」、「醬」、「醋」……「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」。哇!還喝「茶」,不錯啦!

  不能老是顧著物質上的這個樣子,盡量減少慾望,能夠知足,這是「常樂」啊!還要遊於「藝」,不但是遊於藝哦,你遊於藝術的境界,還要遊於「佛」,進入佛這種境界裡面,菩薩的境界裡面。所以那個是比遊於藝更高的啦!就進入這個佛學,進入菩薩,做一個菩薩,做一個佛。

  這個「本起因地」,都依照「圓照」的這個「清淨覺相」。我剛才講,抓一把泥土到水裡面,水就混濁了。但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這些泥土,沉到底了,那麼水就清淨了。這個水清淨,是把你原來的本性現出來了。只因為我們是「縛地凡夫」,原來是很摻雜的,摻雜了這些不好的這個因素,那麼才會使我們慾望很多,使我們求的很多,使自己煩惱增加,那麼反而困擾了自己。假如你自己已經達到無求了,那些沙早就沉到底,你這個「清淨覺相」自然就顯現出來。

  所以我講過的,像我來講,我對於藝術方面我都很喜歡。像音樂,我就很陶醉在音樂裡面。藝術的不管怎麼樣的,或著唱歌的,我都可以。那麼身體的這個機能,這個肢體的運動,我也很喜歡的。你說打金剛拳啊,或者舞蹈啦,我都喜歡的。那麼你說看電影啦,看畫啦,看山啦,看水啦,看自然界啦,我都喜歡。像有時候啊,下一點小雪,像今天,這個西雅圖雷藏寺,下一點小雪,哇!很好的。看那個雪,一點點,像棉花一樣,飄下來很美的。那個雪那麼白,那麼清,心靈的這種覺受就不同了,感覺上不一樣。那一種快樂啊,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到的。你說對於那些計算金錢的「縛地凡夫」來講,下個雪,他無動於衷。他不會去窗口看雪的,他哪有時間去看那個雪,簡直是浪費時間,對不對!哪有時間去看那個雪在飄,不如看一看,唉呀!「是錢在飄啊!」那些雪通通都變成money了,通通「叮叮咚咚」都掉下來了,這個見解上是不同的。

  像這個,下一場雨,你心靈的感覺就不一樣的。像我來講,我很喜歡雨的。我在以前的書裡面都寫,寫說我自己喜歡雨。為什麼喜歡聽雨聲呢?那個雨「叮叮咚咚」的那一種,「嘀嘀噠噠」的那一種聲音啊,我晚上睡覺就很好睡。聽到這個雨啊,就很好睡。有時候聽到雨啊,也會有一點這個心緒啊!心靈的情緒啊!也會傷心痛。雖然聽到雨聲,像台語歌,哪個「今夜又擱的下雨」(台語)。這個聽到這一種歌啊!那種很有感情的那一種歌。聽到雨聲,心裡也會有一種覺受出來,那一種心靈的感覺,是不同的。不管是快樂的,或者是憂傷的,甚至連憂傷的也是一種美。對不對?

  所以我們去看湖,那個湖上有霧啊,那簡直是仙境。小雨打在湖上,掀起一點點的漣漪,那湖上有霧,有時候一看就是半個小時,就是一個小時,就是兩個小時。心靈整個都是在雨裡面,在湖裡面,在煙裡面,在漣漪裡面,詩人才有這種感受的,用心靈的人才會懂的去看湖的。你叫那個「縛地凡夫」去看湖,他不如跳湖自殺,對不對!(笑)他賺不到錢就要跳湖自殺,賺了太多,他哪裡有時間,他算錢都來不及,那有時間,閒情逸緻,跑到湖邊去看湖的,哪不是騙鬼嗎?(笑!)。這些人哪,不同的。

  所以一個有心靈素養的人,他至少用他的心靈去覺受自然界種種的靈氣。你假如是沒有心靈素養的人,屬於「縛地凡夫」的,你說他看山看水,都是不可能的,看湖也是不可能的;去淋雨,打一把傘,下雨了,你故意去淋雨,去聽雨聲,那個都是天方夜譚。

  但事實上,我從年輕的時候開始,師尊就是很喜歡雨啊,湖,樹啊,種種自然界的一切都可融入在我的心靈裡面。你們也許講到「那師尊可能是對錢比較沒有興趣」。我是這個樣子,我對錢不是說沒有興趣,我知道這個也是有用的東西。但是我對錢,倒不是計較的,不計較的。也就是說,少這一方面的慾望,比較少這一方面的慾。希望將來有錢多蓋幾間僧舍,我們多一些人來修行。

  啊!這個「本起因地」,要「圓照清淨的覺相」必須要用心靈的,不是用物質的。物質的東西不能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用心才能夠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不是用「地位」的。

  啊!今天大家,我是希望這個樣子,大家對雷藏寺方面有一個向心力,世界各地雷藏寺都是真佛弟子的一個中心,大家要管理雷藏寺的話,都是要拿出「秉公」的心。什麼叫「秉公」的心呢?就是為大眾而服務的心,來做雷藏寺的這一種法務,這個是第一流的,這個才是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而不是說,「我要拿到雷藏寺的所有權」。哦,你要拿到雷藏寺所有權,「所有權」這個東西是物質的,是物質的東西,這個你可以不要,你要以這個對大眾服務的心拿出來,而不是說,「嘿,住持非我莫屬。」「我一定要當住持。」這個也是不可以的。哦,住持沒有,你能夠為雷藏寺服務,而且能夠把握做的很好,你來當住持是可以的。但是你這個心是屬於公的心,而不是私心。今天你做任何一個職務,都是好的,都可以,但是你要拿出為大眾服務的心而不是你的私心,這個就是對的,這個是「圓照清淨的覺相」。但是你假如呢,爭著要這個職位,而且不但爭著這個職位。因為這個職位,有利益,本身有私利的,這個就不是「圓照清淨的覺相」,這個應該講是「邪照污濁的歪相」。這個就不同啦!

  所以你在一個雷藏去裡面,我們雷藏寺組織裡面,你到底以什麼心來管理這個雷藏寺,這一點很重要。你是服務大眾的心,而沒有私心,你是一個「清淨圓覺」的人。你假如是以私心來佔這個職位,跟以私利來求取自己的滿足,自己的慾望,那就不是「圓照清淨的覺相」。所以一個行者,從一個「縛地凡夫」要成就「圓照清淨的覺相」,是形而上的追求,而不是物質形而下的,這樣子的一種修行的方法。你這個修行的方法是形而上,而不是形而下的。

我們再談,『永斷無明』。要把無明斷除很困難,因為每個人他自己本身有他自己的習性。一個人的習性是從先天帶出來的,可以講從父母那邊遺傳過來的。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本身多世的業障,這樣子習性。

  最早啊,在基督裡面談到這個無「明」,在基督裡面叫做「原罪」,原來的這個罪。也就是說,得到智慧以後才產生了這個「原罪」。當初的這個基督教聖經裡面,談到這個亞當跟夏娃,是在這個無花果樹底下,因為吃了這個智慧果以後,懂得智慧以後,他就犯了罪,因為他沒有聽這個神的話,所以就犯了罪了。我那時候讀聖經,我覺得很奇怪:「為什麼人得到智慧反而不好呢?」人本來應該去追求智慧的,「為什麼得到智慧果反而不好呢?」不過現在有一點理解。因為你得到智慧啊,你就會有慾望,你因為有了智慧啊,你就覺得過很平靜的生活,倒不會造什麼業的,你永遠是那麼快樂。

  像我們古代的人,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。天亮了,那就是到田裡去耕作,太陽下山,他就把東西收一收就回家啦!晚上呢,他吃完飯呢?天氣熱,上面舖個草蓆,在乘涼,跟幾個小孩講講故事,看看月亮,看看星星,談一下故事,一天一天,一夜一夜,一年一年這樣子過去。這樣子的生活啊,是不造業的。這個我們古代農村的生活,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這個生活裡面也有他的情趣,跟快樂。

  但現代的社會,大家爭的很厲害,因為有了智慧以後就不同。反而智慧所帶來的煩惱,跟他的罪惡就更深了。所以有時候啊,有這些智慧不但沒有帶給人類好處,反而帶給人類種種的造惡跟障礙。

  所以想起來,這個亞當跟夏娃,在樂園裡面,應該是過很平靜的生活,但是他因為得到智慧以後,反而造了業,以前的感覺跟現在的覺受就不同了。那麼在佛裡面,講這個「無明」,就是講,你多世以來,甚至於最早的那一個世,你所帶來的這些業障,都可以稱為「無明」。像「貪、瞋痴」,像你認為「錢是萬能」啊!這是「無明」啊!像你認為「根本沒有因果」。

  我們佛教講因果,他說「根本就沒有因果」,這個就是「無明」,這就是你的「無明」。啊!你講說,「沒有報應這回事。」那就是「無明」。你又講「沒有輪迴。」「我出生就是我出生嘛!死掉就沒有啦。」這個就是你的「無明」。因為你們不清楚,所以叫「無明」。你假如清楚有「三世因果」,不只是「三世因果」,好幾世的輪迴,那麼你是一個有無上智慧的,一個學佛的人,他知道這些,但是一般世間的人,他不知道。我跟他講佛的道理,他說,「我為什麼要成佛呢?我死了就沒有啦!」「你告訴我,我死了到哪裡去?你拿給我看啊!」「我死了就沒有了嘛!我何必呢?我何必學什麼佛呢?」「你要叫我行善,我才不行善呢!你看有沒有報應啊!那些以前做惡多端的,現在在享福。我們這些善良的老百姓,在受苦,為什麼要行善?」啊!他就是這樣子講。因為他「無明」,就是他不知道。很多事情,他不能明白。所以「無明」這兩個字,也可以講是「貪瞋痴」,也可以講是「沒有智慧」,不懂的,不去明白真正的真理。那麼不屬於真理的,都叫做「無明」。

  我們學佛要得到這個「清淨的覺相」,就是要「永斷無明」。你「無明」斷除了,你才知道這個「佛性」是什麼,「真理」是什麼,你才能夠明白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種種的道理。

  這個時候呢,才方成佛道,才能夠真正知道:「什麼是佛?什麼是道?」佛呢?就是如來啦!知道怎麼來,知道怎麼去。」「道呢?可以講是真理。真如、空性、佛性、法身、法界,都叫做道的。」再來叫「云何無明」呢?什麼是無明?他這裡也有解釋了。

  剛才我就把「無明」這兩個字講了。那麼以下的,我們明天再談。

嗡嘛呢唄咪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