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按鈕圖
重要消息
36談情

談情           1996.12.14
各位上師、法師、各位同門,大家晚安!
  今天我們聽蓮印上師,裕順法師講他學佛的心得。他們兩個人都講得很短,但是蓮印上師講的倒是很珍貴的,雖然很短,但是它的意義很深遠。我沒有想到他看起來像木頭的樣子,對情的得失也有這麼深刻的體會。他講得很好。
  他從一般世俗的情修行到出家的、很神聖的情空的現象,然後又轉化成為有情的菩薩去度眾生,分析得非常好。一般我們學佛的人有一句話講「小隱隱於山,大隱隱於市」。假如是小的隱居的話,你到深山裡去,你真正是大的隱居的話,你就要住在最熱鬧的地方,這是很有哲學味道的。
  我們剛剛學佛的時候,像裕順法師講的,要戒,不能跟世俗人一樣。用戒把自己的行為約束起來。像你在深山隱居就是戒,你不跟世俗人摻雜在一起,免得被污染,所以隱居要在深山。修行人有時候自稱山人,某某山人,意思是說他們在過清淨、不惹世俗的一種生活,這是為了守戒,那麼你的表現就不會世俗了。
你在深山中不可能濃妝豔抹,早上起來劃眉毛、塗胭脂、做眼睫毛、劃眼線啊,扮得漂漂亮亮的,你給誰看呀?在深山裡沒有人看,那就不用了,不用做這些事情了;也不用穿襯衫啦、洋裙啦、或一些漂漂亮亮的衣服,也不用了。
  這個時候,出家的行為就出來了,素心,心是素的,表現在外面就是素行,行為是素的。一切都變成非常清淡高雅的境界,這就是修行的一種過程。從世俗的,洗盡鉛華以後,變成非常純一的一種生活。一般我看修行人,看這個人修得很好,因為他已經完全洗盡鉛華,兩眼也不亂看,穿的衣服非常的素,行為言語都很清淨,講出來的話都很有修養,大家看他修行很好、品味很好、境界很高。這是從有情眾生進入一種心靈的昇華以後,到了最高點那一種狀態。
  佛陀也講,等你修行能夠完全自主了,心也不動了,修行的境界已經達到不會再退轉了,那麼你隱居的地方就是要在最熱鬧的地方。你開始過的生活是什麼生活呢?平凡的生活。這個境界又不一樣了,你從山上下來,已經不退轉了,修行上你已經超越了,開始度眾生,這個時候啊,「大隱隱於市」。就是你隱居的地方是最熱鬧的市集。
  倒不是說你要接受考驗,像蓮寶上師講的,「捨身餵虎」。不是捨身餵虎。古代釋迦牟尼佛有捨身餵虎的菩薩行,蓮寶上師講的是捨身餵母老虎。不是捨身餵母老虎,而是他在最熱鬧的市集之中,能夠不退道心,能夠不退轉,這個才是真本領、真功夫。你在深山中可以守住自己的戒,守住自己的道心,但是你一下山哪,你就被母老虎吃了。能不能守住你的道心,這個一試驗馬上就出來的。一下子你自己就退失道心的,這個修行沒有真本領、真功夫的。
  這個時候,你下山要做什麼?要度眾生,不管是雄老虎還是母老虎,通通要度。這個就是蓮印上師所講的,又變成了有情的菩薩來度眾生。那麼這個菩薩啊,一般修行境界越高的,就表現的越平凡。有的人修行很高境界,讓你看不出來,有的乾脆裝瘋,好像瘋瘋癲癲。喝酒,有很高道行的,不是醉鬼,而是他本身行為接近於道的時候,完全適合於自然的現象顯現出來。你看不出來的,你以為他是一個很平凡的凡夫,事實上他是一個得道高僧。這種境界最是了不起的,不是說唉呀,我的修行很高啦、很清白啦!不是這樣子,而是你任何一種行為都是很清淨的。你表現很平凡,但是你的行為都是清淨的,這個境界才是第一高超的境界,不露行跡去度眾生,他講的話很有禪理的。
  有時候他問了,隨便問說:「登霄法師,你的法號叫什麼呢?」明明已經講出來是登霄法師了,還問他法號是什麼。但是這句話就是有哲理的,有味道在裡面。他有時候問,你是誰?我是誰?這個都是有禪味的語言,很簡單一句話。問你是誰,有時候你會答不出來的,他明明認識我,居然問我是誰。這個都是有特別味道的。
  那麼這個高人到這個熱鬧的地方來,他做很平凡的事,但是無形當中他也能夠看總總機緣度很多的眾生,這就是有情的菩薩。一般來講阿羅漢啦,剛才蓮印上師也分析了,到深山去修行,自己領悟了宇宙的大道了以後,你不來度眾生,這個就是自了漢。再來娑婆世界的,這個就是菩薩了,他跟眾生打成一片,你叫他唱歌,他也可以唱歌,你叫他動一動,他也可以動一動。但是他是自心明白,他明白自己的心。
  十六世大寶法王他的金剛號就是「自心明白金剛」,卡瑪巴,他本身的金剛號。表示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心了。你能夠自心明白,那麼你的行為也是清淨的行為,那麼你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呢?因為你做任何一種事情都不污染自己的心嘛。
  釋迦牟尼佛講,度眾生有一個方法叫「同事」。要度一個賭徒,你跟他一齊去賭;這個人是好酒的,你跟他一齊去喝酒;這個人是喜歡唱歌的人,你跟他一齊去唱歌,比較容易度化。但是師尊也是要警告大家,不是說叫每一個人這樣去度眾生,因為你自己賭癮都會上來,你自己並不能自心明白,不能超越。如果你自心明白了,你開悟了,那麼你可以這樣子做。當你還不是一個開悟者,你的心都還不定,賭癮都上來了,你還要去度那些賭徒啊?那不是同下地獄嗎?這個是一個問題。
  一個已經開悟的,跟一個沒有開悟的,他們的行為雖然一樣,但其結果不同,一個是下金剛地獄的,一個是超越的,他本身永遠是清淨的。行為相同,其結果不同。所以一個真正開悟的、超越的,他到賭場去是要度化賭徒。
  我只是做了一個比喻啦。一個真正的開悟者,他也不一定要這樣跟人家去賭,也不應該是這樣的。但是能夠讓弟子跟同事產生歡喜的心是佛陀所講的「同事」。你跟他相處在一起比較容易度化他。這是在「四攝法」裡面有提到的,你要跟他完全一樣的生活,你才容易去度化他。有這樣子的方法。
  關於情的方面來講起來,蓮印上師分析得非常好。其實從世俗的情昇華成為出世的情,當你領悟到大道後不退轉心的時候,又可以變成入世救度眾生的情。同樣都是有情的。
  裕順法師剛才所講的,修行要多聞。年輕的時候我們要多聞。佛法本身如瀚海,你多接觸經、律、論,多看書、多聽法師說法。到了中年你要實修。因為你聽來這麼多,你必須要找一樣確實能救度你的方法去修行。要博學、要慎思、要明辨。這個慎思跟明辨就是深入,深入經藏去找一個確實能夠救度你的方法。那麼你實際上去做、去修行。接著呢,到了年紀大了,你再去多聞都會來不及的。年紀大了以後,按照以前師父所講的,就是要求往生。能夠往生到更高的境界去。你一法實修到有相應了,自然能夠往生。年紀很大的人,叫他深入經藏不太可能的,旋記旋忘,馬上看馬上忘,什麼都記不住的,那麼只好趕快去唸佛,求往生。找師父教你一個能夠往生的法就好了,其他的法你慢點學。你還學那個騎龍白財神,騎馬黑財神,唉呀!你已經八十幾、九十幾了,你還來學騎龍白財神、騎馬黑財神。那個法你不用再學了。九十幾了、一百歲了,你也不要籌劃買股票,股票一上漲,你人會昇上來一點,股票一下跌,你心臟就跌下來了。
  事實上是這個樣子啦,年紀已經很大了,你還跟年輕小伙子去跳遠、跳高,事實上是不可能了嘛。你只能夠到公園去散散步、打太極拳,那個是可以的,就是跟你年齡適合。那麼我們在學佛方面求往生,有往生的把握最重要。跟阿彌陀佛相應,就學這個。
  所以學佛也有它巧妙的地方。年輕人記憶力好,趕快去聽佛法。中年的時候一法深入,修一法就可以了,年輕時可以修多法。到了晚年呢就求往生,你有往生的把握就可以了。這個多聞啦、博學啦、明辨啦、慎思啦,這也是一種學佛的心得。
  那在規矩上講起來,我們出家就有出家的戒律。在家一樣有在家的戒律。那這個戒律是戒不守的人,你沒有辦法守的人才要戒。你能夠守的人就不用戒了。你一切的行為都清淨的時候,根本就不用戒了,根本就沒有戒了。戒是在戒之不淨,若你一切的行為全部清淨的話,那根本就不用戒。所以戒的本身是活的,都有開解的。什麼叫開解呢?就是把這個戒可以解開。本來是把你綁住的,但是都是可以解開的。在某一種情形下可以開解,在某一種情形下不可以開解。
  像妄語來講起來,有時候對將死之病人呢,你不能直接跟他講你明天就完了,你要跟他講你明天就好了,讓他快快樂樂的過完今天。這個不算妄語,這個就是開解。你要懂得:在什麼時機講什麼話,是屬於妄語;什麼時候講什麼話,是不屬於妄語。
  所以佛法本身是活的,戒律也不是綁得死死的。雖然法師非常尊貴,照理說不能法師開車,居士坐在左右應該是居士開車,法師坐大位或者是後面,這個才是標準的。而不是法師開車居士坐車。但是突然間有一個居士從很遠的地方來,那麼打電話到雷藏寺來說,法師啊,我現在很困難,因為我找不到路,又帶了很多行李,我是一個在家居士,我要到雷藏寺去,法師拜託你來幫幫忙,把我的行李跟我載到雷藏寺去。這個時候你不能守這個戒說我是出家的,我怎麼可以開車載居士呢?那麼你回答就是說:喂!我是法師啊,你居士不可以叫法師開車載你啊。然而這個時候是可以開解的,因為這個居士遭遇到困難,他沒有辦法來西雅圖雷藏寺。在那個環境之下,你法師可以開車載居士,這是可以的。
  有時候它有開解的,當有些人有困難的時候或者不方便的時候,法師去幫忙居士的話這個也是應該的,這是在行慈悲濟世的工作,做菩薩行,這個時候法師要放下身段。你說師尊身分,跟一般上師、法師又不一樣,但是我這次出去印度、尼泊爾,他們抬很多東西很重,我也是想過去幫忙抬行李、推車子。你不一定要做很粗重的,好像別的上師法師一人抬一個,師尊一人抬三個,在那裡抬得要死要活的,他們看了說,那讓師尊一個去抬吧,他要表現他放下身段了。像蓮寶上師說這個是師尊的行李,給師尊拿好了。其實他也是開玩笑的。他看到師尊的行李從那個機場的輸送帶出來的時候,他看我走過去要拿,他們就不拿了,這個給師尊拿,是我自己的行李自己拿。其實,他是開玩笑的,我是知道。但是當師尊的也不能總是說高高在上的,茶來伸手飯來張口,東西拿來手就伸出來,一動也不動的,這個也不對呀。
  有時候當師尊當法師的也要客氣一下,分分糖果給小孩子,這一碗給誰,這一碗給誰呀,誰還沒吃呀,雖然法師是很尊貴的,但是你在服務大眾的時候,人家可以體會到你菩薩的心腸。法師的身分是很尊貴,但是你應該給眾生服務的時候,你就要放下身段了。這個戒與不戒,就是在這裡有一個分別,有一個開解的所在。所以你們要好好體會雖然出家的法師是比較尊貴的,但是你必須要變成一個服務眾生的菩薩。你服務眾生的菩薩也是很尊貴的。
  當師尊的這一次出門到印度、尼泊爾,他也要做一點少的工作。有時候你不能一通電話,喂,你是誰呀?給我拿礦泉水過來,哇,好像命令。你是誰呀?蓮寧法師,給我拿理髮刀過來,我要理髮。這個都是用命令的。其實不用這樣子的。只要很客氣的講,師尊今天晚上想理髮,你們有沒有理髮刀啊?我到你們房間去拿。或者是理完髮的時候他要過來拿,我說不用,我給你送過去。師尊講說,我給你送過去,你不用過來。我理頭髮的時候,他還要在那邊等我理髮,我說不用,我理完了以後,我給你送過去。
  平易近人很容易度眾生,不可以用命令的。當然有時候你剛跟柔要調得剛剛好。應該剛的時候你柔,應該柔的時候你剛,這個都不對的。講起來就是剛柔要調得剛剛好,讓你覺得一切都非常的平衡,也不勉強,也不隨便。這個就是戒,戒在其中。
  由蓮印上師講這個「情」,其實情也是有戒的。只要你出家人有放肆的情,有放逸的情,那個就不對的,這個就是戒。放肆跟放逸的感情都是不對的。但是你假如是為了度化他,而且你的行為都是很清淨的,你的心不顛倒的,那個情是對的,那個不算是戒。這個有分野,你自心明白,不用我講。你的心裡已經放逸了,流露出去的感情,那個是犯戒的。但是假如你能夠約束你自己的情,又用你的感情去度化他,你這個情是清淨的,那個是不犯戒的。
  這個分野啊,大家仔細體會。今天簡單講到這裡。
  嗡嘛呢唄咪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