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按鈕圖
重要消息
【釋經名「佛說阿彌陀經」】佛(二)

  上個星期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就只講了一個「佛」字,我以為這個佛字已經講完了,結果我再翻書一看,原來還沒有講完,所以今天還是再講這個「佛」字。

  上個星期,我講「佛與眾生是相同的。」因為「眾生就是沒有覺悟的佛」,「佛就是已經覺悟的佛」。

  其差別只是已經覺悟,沒有覺悟而已。那麼,今天要講「佛有三種不同」。
  第一種,「衪是不同於凡夫」。凡夫他本身是迷於六塵,沈迷在這個六塵裏面,所以稱為凡夫,那佛本身是超出這個六塵的。

  什麼是六塵呢?就是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。

  色—-就是顏色。

  聲—-就是一些聲音、好聽的聲音。

  香—-有香、臭的分別。

  味—-舌頭的感覺,一種吃東西的美味的感覺。

  觸—-摸到好的知道是好的,摸到壞的知道是壞的。

  法─-一般來講,一切的、世間的種種現象稱為法。

  凡夫是因為在這六塵之中打轉,沒有超脫出去,故稱為凡夫;佛本身是超出這個六塵之上。凡夫他本身沒有自覺,沒有自己感覺到他自己是一個凡夫,所以他既然沒有自覺,也就不能覺他。佛跟凡夫不同,這一點是因為佛已經有了覺察和覺悟,才會跟凡夫不同。凡夫假如有了覺察和覺悟,他也可以跟佛一樣。

  第二點不同,「佛跟一般的二乘學人不同」。我們稱為二乘學人就是說,這個人他知道要覺察要覺悟,但是他自己去修行、不理眾生,他只有修自己,修自己的就稱為二乘學人。二乘學人只能夠自覺不能覺他,也就是說他修行,他能夠自己了悟,但是他沒有救度別人的心。所以他的境界很有限,稱為自了漢,這是佛踉二乘學人之間的差別。

  第三個,「佛跟菩薩也是有差別」。菩薩衪能夠自己有覺悟,而且能夠度眾生,也使眾生能夠也覺悟,這是菩薩。但是菩薩跟佛有一個差別,衪稍微有一點的有情染;「情染」,衪是有一種感觸。一般講起來菩薩是還沒有完全的圓滿,就是在圓滿之中還有一點的沙塵。那佛本身衪是超過菩薩,完全圓滿的,所以我們看佛很少看到佛在流淚。有時候我們看到菩薩在流淚,衪會慈悲掉淚的,觀世音菩薩曾經很慈悲的掉了兩滴眼淚。在西藏的傳說,因為觀世音菩薩掉了二滴眼淚,一滴眼淚就變成了綠度母,一滴眼淚就變成了白度母,都轉世到人間來救度眾生。菩薩有個名稱又叫做「覺有情」,覺有情這三個字有一個含義,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去給有情的眾生,而使眾生能夠覺悟;但是因為佛本身有圓滿的智慧、完完全全的圓滿,所以佛本身度眾生並不是用特別對有情眾生的一種專注,而是一種隨意的度化。所以這裏有一個分別:佛是一種圓滿的度化,而菩薩是慈悲有情。所以佛是圓滿的,菩薩稍微還是有一點沙塵,還算是有染;這是佛跟眾生、跟凡夫、跟羅漢、跟菩薩三個不同的地方。

  大部分的佛衪本身是完全沒有煩惱的,還有一點煩惱的就不算是佛。所以我們現在的眾生,假如是說很慈悲眾生去救眾生,我們就稱為菩薩而不稱為佛,所以佛本身是完全超脫了煩惱、完全解脫了煩惱,也就是證得了無上的菩提,具足了六大神通。

  佛另外又有一個稱號,下個星期我們講一講佛的稱號,這個稱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講的十種稱號。就是:

  如來。

  應供。

  正偏知。

  明行足。

  善逝。

  世間解。

  無上士。

  調御丈夫。

  天人師。

  佛。

  這個號稱很長,一共有十個號稱,這是代表。我們下星期看起來還是要繼續講「佛」這個字。

  嗡嘛呢唄咪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