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按鈕圖
重要消息
13愛恨與大慈

愛恨與大慈       1996.5.11
各位上師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同門,大家晚安!
  今天晚上就是聽蓮火上師談愛、恨、善惡緣,還有蓮緒法師談大慈就是佛,要我們珍惜真佛密法,共同成就真佛的世界。
  我們從蓮火上師的開示當中,可以知道一般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有慾望的,而且知道這個慾望是無止盡的,是沒有止盡的。
  一般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,慾望有幾個很大的慾望是屬於共同的,就是財、色、名、食跟睡,這是五個很大的慾望。剛才蓮火上師也講了,大家都是賺錢,不管是年紀大了、年紀輕,年老了他一樣要賺錢。
  在色方面來講,眾生都是貪愛美色的。那麼名位來講,人啊都是追求一個名,追求名位的一個心,都是不變異的。另外大家都喜歡吃好吃的,這個美食,大家都喜歡吃美食。另外就是睡,希望住的好,睡的好,什麼東西都要用的好,這個就是屬於一種愛,愛方面的。
  那麼恨方面的也有,恨方面:在人事上對於自己本身不滿意的方面,有時候都會產生一種怨恨的心理,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,愛、恨都是人之常情。
  另外一個講法,在師尊本身,像古來的大德高僧他們的看法,應該講起來,就是對於這個娑婆世界的慾望要盡量的降低,我們中國人曾經講,要知足,才會有快樂的,像很有錢的人,他希望更有錢,他永遠不會有知足的時候,就不會有快樂。
  一個修行人,就是要懂得知足,像這一種期望,對自己本身的期望降到最低點,就是最低的那一點,你永遠都是滿足的,那麼既然永遠你都是滿足的,你就永遠都是快樂的,這是表示你自己本身是最有智慧的,一般人來講,他比較不知道這方面的道理,沒有辦法去了解,所以他們追求在愛跟恨、跟怨恨之間很難去滿足這種愛,始終都有一種怨恨的心理,永遠不知足、不滿足,就會永遠有這種怨恨的心理。
  那麼,得不到的時候,當他求不得,得不到,這個時候,那一種怨恨出來的心理,就使他永遠不能夠快樂,在娑婆世界他就是永遠痛苦,也沒有辦法能夠解脫煩惱。
  在佛法裡,是把你的愛降到最低點,讓你能夠知足,你就能夠快樂,把你的愛降到最低點的時候,因為你永遠快樂,你的怨恨也就會少了,這是一個方法,其實這個方法也是最準確的。
  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喜歡水,這個水流暢,從高山一直到平原到海洋,流暢沒有停止,它不會阻礙在那裡的,也就是沒有一個東西能夠讓它起煩惱,能夠阻止它。智者樂水,是智者樂山?還是智者樂水?智者樂水哦!總之是這樣子啦,有智慧的人,他不阻礙的,他是沒有阻礙的,像水一樣到處流竄,無論如何它都能夠化解煩惱,任何一件事情它都能夠把所有的煩惱化解,所以它不會有怨恨,這個真正的道理是在這裡。
  它把自己的喜好降到最低點,它永遠很滿足,它是有智慧的,像水一樣不停的流暢。
  一般人來講,他是會有怨恨的,每一個人都有怨恨,所以當師尊想到有很多弟子在師尊這裡得不到東西,或者他在分堂得不到東西,他得不到名,得不到位,得不到周圍同門的諒解,得不到人家的同情,或者得不到他所求的時候,他那個退道心的心理,師尊是了解的。
  當他阻礙不前,好像他想要辦一次法會,師尊本身來講,沒有圓滿他,那麼他就退道心,那這樣子我……,這一種怨恨是難免的,一般人來講,這一種是很難免的事情,或者是他在做某一件事情,師尊並沒有同意他,他得不到的時候,他心中的這一種怨恨,師尊是了解你的,是了解的。
  人會退道心的原因就是求不得,他才痛苦、才埋怨,他在恨的時候,他會做到這樣子。但是一般來講,在做師父的眼中,了解他的心,了解他,但是你當師父的也不能怨啊!不能怨這個弟子,你怎麼不了解我,師尊都了解你的心,你不了解師尊的心,有智慧的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需要別人的了解,不用的。
  先要先了解你自己有什麼才能,有什麼德行,去服務眾生,先了解自己,不要要求別人來了解你。所以我們當一個弟子,有的時候,會想到說,師尊不了解我,但是你要先服務啊,把你的才能,把你的德行,先服務出來,所有的同門都會認同你,你要自己先了解自己的才德。
  在一個佛的眼中,佛菩薩的眼中,祂看眾生,我有一個比喻,祂看眾生,如同有時候我們在開車子,看到一隻蒼蠅在你的車子裡面,我只是做一個比喻,那麼我們看到蒼蠅它要出去,我們不能殺它,不殺生,你知道嗎?佛教徒不殺生的,看到一個蒼蠅在你的車子裡面跑來跑去,它要出去,沒有辦法出去,那麼我們就搖車窗下來,你出去啊,它看不到那個車窗那個口,它出不去,它老是在你的面前撞那個玻璃,你用手揮,這邊有路你可以出去,它就是不聽你的,拚命往那邊撞。
  我做這個比喻,經常會碰到蒼蠅、蚊子,跑到你的車子裡面,你又不能殺它,又不能說南摩阿彌陀佛,碰!蚊子有的時候,以前就是很多人問我,碰到蚊子咬你怎麼辦!有時候沒有辦法,打它的時候,就是「往生淨土、超生出苦、南摩阿彌陀佛,碰!」就打它一下子,這樣子,它就完蛋了。(密教行者可行超度法超度之)
  但是我們在不得已的時候,還是把窗子搖下來,把它趕走,它不走,你要趕它走,它還是在裡面,這個情形就是這樣子的。在佛的眼中看起來,眾生是盲目的,他已經指引你一條路了,解脫的路,已經給你指引了,你都不知道如何出去,你還拚命亂撞,玻璃這邊撞過來,那邊撞過去,撞過來、撞過去,本來是要解脫你,結果到最後實在忍不住,乾脆給你解脫。(眾笑)真正給你解脫,給你拍死了。
  眾生盲目就是這個樣子,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尋找到解脫之路,眾生是這樣子的。所以我們一個人,一個像佛菩薩很慈悲眾生,就是因為這樣子,因為眾生沒有辦法,他盲目,給他指示了解脫的道路也解不開的。
  所以在真佛宗的弟子當中,有很多人寫信來給師尊訴苦,他說他在分堂人家排斥他,他有才能,不讓他當堂裡面的堂主、副堂主,或者理事,他講的話沒有人聽,有時候,堂與堂之間也有糾紛,上師跟上師之間也有糾紛,雷藏寺跟雷藏寺也有糾紛,裡面也糾紛跟外面也有糾紛,好多的是是非非一大堆,看起來好像這個就是是非的世界,不是愛就是恨,每一次來信天天講他的愛,天天講他的恨。
  愛、恨交集,愛得不得了,恨又恨得要死。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跟水一樣啊,他就會指引你,你應該怎麼樣子,怎麼樣子走,應該要把你自己本身的愛降到最低。蓮火上師講的,你第一個最愛的就是你的親人,你把眾生都看成你的親人,把眾生都看成你的親眷屬。
  把那些你最恨的人,都看成什麼?看成自己!你就是那個樣子,你假如看成自己的話,你還會去怨恨自己嗎?去恨自己嗎?就很難了,我本來剛才講要把你那個最恨的那個人看成你的老婆,但是也有可能,這個是有可能,所以不能這樣子講。
  其實世間是無常,本來最愛的,有可能變成最恨的,眾生沒有辦法解脫自己的時候,他這個愛跟恨之間互變、互動,是非常明顯的,而且是經常有的。
  只有真正能夠超越的人,他把愛跟恨看的非常清楚,而且去超越它,在一個真正的行者裡面,根本在他的心裡面,只有慈悲,沒有什麼叫特別愛跟恨的,沒有的,沒有的。
  師尊經常看弟子的來信,他恨某一個堂,恨得要死,恨某一個雷藏寺,好像是說恨得要死、恨得要死,恨那個理事,恨得要死、恨得要死,我就知道這個人還不能領悟愛、恨的世界,還不能超越,還沒有辦法了解佛菩薩的心,沒有進入佛菩薩的心。
  一看就知道了,那些來信,恨啊!無窮無盡的恨啊,有時候,來信裡面很多惡毒的言詞都寫在上面,他恨不得那個堂主去死,他恨不得那個上師趕快廟裡面的一個瓦掉下來打到頭,腦震盪,他恨不得這樣子的,這種恨不得了!
  因為那個上師罵了他,他恨不得那個上師下樓梯馬上就摔跤,馬上腿就斷了,怎麼樣,送到醫院怎麼樣,這樣子的想法,信裡面寫的都是很惡毒的,那種恨不得了!表示他還沒有進入佛菩薩的心,沒有進入佛菩薩的心是這樣子的。
  當你進入佛菩薩的心的時候,你就了解,你所謂的愛,都是很世俗的,你不是愛你的敵人如同自己,都是很世俗的。你所謂的恨,你現在所謂的恨,都是一種罪業,他們並不知道的,眾生並不知道。
  當你超越起來的時候,你就知道了,你越過這個界線的時候,你就知道了,就是開了車窗,指引你一條解脫的道路,你要學會這個心平氣和,這裡就談到仁者樂山,山是不動的,你的心不會被愛跟恨來給你左右,它是不動如山,仁者是樂山吧!啊,仁者樂水、智者樂山?我剛才問你,你怎麼不講?那你們都是啞巴?我現在開始有恨心了!(師尊及眾笑)
  對不對?你坐在我最前面啊,你知道的很清楚,我剛才第一句話講的時候,你害我講了那麼多不對的話,你是什麼意思?我講的才對啊!那這樣我又高興了!
  這只是一個比喻給你們聽,所以人的愛、恨有時候是這樣子的,他現在講我的才對,我又高興。(師尊笑)
  智者樂水、仁者樂山,是嗎?那你怎麼講我錯了呢?那這樣子你也不對啊!你是故意跟我搗蛋嗎?(眾笑)不過慧君法師是經常跟人家搗蛋的。
  是這樣啦,我這樣講的意思就是說,經常有一種誤會會產生出來,對跟錯是不一定的,因為,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懂仁,一個真正有慈悲的人,一定真正是一個智者,所以仁跟智是相通的,因為他的智慧很高啊,他才懂得這個仁,懂得實行這個仁,那麼真正的仁者一定有智慧的。
  真正有大慈悲的人,他一定有很大的智慧去超越,仁、智是通的,這是孔夫子講的,所以,慈悲的人,心不動者如山,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樣,能夠流暢,那麼他在調御自己的動,動跟靜之間,就是不動如山、動如水,動跟不動之間,他會調御得非常好、非常的平衡。
  當你調御得非常好,就是如來、是佛了。修行的人,其實是在調自己的心,都是在調整,調整自己的心,那麼愛跟恨,你必須要愛眾生,把對眾生的怨恨,轉為一種愛,一種轉化,轉為一種愛。
  那麼結善緣、結惡緣,有時候,在兩種事情衡量之間,你必須要讓他圓滿,讓他能夠圓滿,就是兩事一起發生的時候,你最好把事情做的圓滿。
  蓮火上師剛才舉一個例子,說他對航空公司的事情,他做一個比喻,就是希望不結惡緣,結善緣,那麼彼此之間,很圓滿,讓我們的弟子能夠回去,也能夠圓滿對方,這樣子的做法是正確的。
  所以,我們千萬不要結惡緣,因為結惡緣,你在將來世中,你會遇到很多的小人,你假如是結善緣,多結善緣,你在將來世當中,你會得到很多的貴人,幫助你,這個善緣跟惡緣也是有因果的,都是有因果的。
  剛才蓮緒法師他所談到的,他講大慈就是佛性,跟仁、智是相通的,跟蓮火上師所講是相通的,跟愛、恨是相通的,有時候,我們小的愛可轉化大的愛,他對於女朋友的愛是小的愛,對於整個眾生的愛是大愛,蓮緒法師是把他的小愛轉化為大愛,他希望他能夠修行,將來能夠度化眾生,那麼先去度化他以前所愛的人,將來自己修行有成就以後,他不但是自己有成果了,他懂得去度化人的時候,因為那個愛,一種小愛只是暫時的,畢竟至大的愛才是永恆的。
  對於娑婆世間的愛,眾生的愛,像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都是暫時的。財,你再有錢,也會變成沒有;再漂亮的,她終有一天會老;你再高的名位,總有一天你也會下台;吃再好吃的東西,總有一天你也不能吃的;那麼貪一切住,也會毀壞,房子會壞,車子會壞,你所住的、用的東西都會壞掉,再漂亮的衣服,只是暫時讓你穿,經過幾年以後,它就會舊,又會壞的。
  所以一般來講,世間上的愛,都不是永遠的,那麼真正你的至大的愛,可以說是愛眾生,你會得到他裡面實在的一種價值,你在修行當中與道合一的那一種快樂,才叫做至樂,在普度眾生當中,才是真正的大愛,自己覺悟了再去覺悟別人,當你的覺悟跟你的行為都得到圓滿,就是菩薩。
  佛教裡面,經常談到無我,無我思想,沒有我的這一種想法,在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大慈、大悲,他是犧牲自己的,是一種犧牲,你既然懂得犧牲自己,你怎麼還會有怨恨呢?所以每一個弟子,每一個真佛宗的弟子,大家要仔細想一下,想一想,你為什麼會有怨恨?你有怨恨的時候,一定是你自己的心在作祟,因為你得不到,因為人家瞧不起你,這個你也是我,因為你不滿意,因為你自己本身被排斥,那麼你心裡會產生一種怨恨。
  但是你假如抱著一種心,我今天盡我的能力去做,但是無得失的心,你自己本身沒有得失的心,你會有什麼怨恨?你不會有什麼怨恨的。
  所以以無我的心,無我的心來造福眾生,你不會有什麼怨恨的,你假如用有我的心來服務眾生,那是會有怨恨的。
  四聖界裡面,阿羅漢第一個境界就是無我、無生。這第一個境界,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無我,講的非常的透徹的,大家仔細想一想這個無我,你既然無我了,那裡還有什麼怨恨了,沒有恨了啦!
  還有什麼愛呢?你那是愛世俗的,已經都沒了,你既然都無我了,你所行的一切行為都是大慈、大悲。所以今天發生在一個佛教團體裡面,或者是在我們西雅圖雷藏寺裡面,假如是有一些是是非非啊,有一些閒言閒語啊,有一些埋怨,那麼你今天就是說,自己想一想,因為有我的這一個念頭在,你們才會埋怨。
  有時候,常常這樣想……,一切怨恨的心就沒有了,所以師尊也是常常這樣想的,我也是常常這樣想,因為常常這樣想,哎呀!沒有什麼好埋怨的。順其自然,就是這樣子,我是自然而然的人,那麼我的思念如同水一樣的歡暢,我的心就跟山一樣的不動,我盡我的能力去做,成果如何並不計較,我能夠獲得多少,我並不去求。
  這樣子,你就會很快樂,你也能夠得到真正的道,跟道已經很接近了,跟宇宙的至理慢慢的接近了,能夠合而為一,這個就是今天晚上蓮火上師提到的愛、恨、善緣、惡緣。另外蓮緒法師提到的大慈,其實無緣大慈就是佛,他沒有針對愛某一個人的,這個佛無緣大慈,就是說你雖然跟我沒有什麼緣分,但是他還是慈悲他的。
  我們慈悲眾生,有時候是這樣的,跟佛不一樣的,眾生的慈悲,有時候,第一個你先愛你的子女,先愛你的兒子、女兒,那麼再來就愛你的眷屬,愛你的父親、母親、兄弟姐妹,這個愛,那麼鄰居,你的左右鄰居你也會愛,有的時候也會跟他來往,也會珍惜,同門也會愛,那麼同學也會愛,同事也會愛,跟你完全沒有相關的人,你就不會關心他了,你就比較少關心。
  但是佛不一樣,所謂無緣大慈,你跟我根本沾不上什麼邊的,祂也一樣的愛,這是無緣大慈就是佛了。
  佛對於畜牲道,祂也一樣的很慈悲,對餓鬼道一樣要慈悲的,對地獄道也一樣要慈悲的,對六道眾生都是很慈悲的,這個就是佛。大慈就是佛,所以要把小的愛轉化為大的愛。
  今天就跟大家聊到這裡。
  嗡嘛呢唄咪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