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按鈕圖
🧘【同修報導】2025年4月12日蓮生法王於美國〈西雅圖雷藏寺〉主持「地藏王菩薩本尊法同修」暨講授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

 

📕師尊第304冊「松樹下的問答」2025年4月14日全球同步發行

 

🍀生命不在長短,而在這一生能有意義,對眾生有益

 

⚡文殊師利菩薩的理趣就是慈悲跟智慧,智慧是空,慈悲是有

 

💗釋迦牟尼佛駁斥阿難: 心在中間,無有是處

 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💗法王同修後作迴向:

敬禮地藏王菩薩(三稱),祈請菩薩接引幽冥眾往生清淨佛國,祈請菩薩加持與會大眾身體健康、萬事如意、道心堅固、修法成就,祈請菩薩加持冥陽兩力,光明之身,長照世間。

南無地藏王菩薩,天羅神、地羅神、人離難、難離身,一切災殃化為塵!願地藏菩薩牟尼寶珠放光,加持瘟疫退散、病毒退散、病業退散、刀兵劫退散、地水火風災難退散、一切惡運退散、惡言退散、所有的惡念退散,嗢!

 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真佛般若藏宣傳---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第304冊《松樹下的問答》- 集氣加持篇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8CGrCQ7toXM

 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🍀法王開示:

人生的壽命不在長,也不在短,楞嚴經講的也不在中間,重點是這一生能有意義,只要這一生對眾生有益,你已在娑婆世界贏得了掌聲,就可以了。

能夠健康又長壽那是最幸福的,但大半來講,長壽等於是受苦。年輕的時候不會知道老和病是怎樣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觀四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觀受是苦,所有一切的承受都是苦。

在藥王度母法會,想起了以前陳健民上師的詩集有這樣一段話,「願祈眾生種種苦,化為自身點點瘡」。所以藥王度母當時迴向以眾生的病為第一,師母第二,我自身為最後,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精神,眾生不成佛,地藏誓不成佛。

地藏菩薩的精神是非常偉大的,法王修千艘法船,每天想地藏王菩薩,請祂將娑婆世界的所有善魂集合起來,讓祂用千艘法船,載往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😂法王的幽默

豬的手就叫豬蹄,狗的手就叫狗爪,那神仙的手呢?叫什麼?仙人掌🤣

老公喝酒很晚回家,老婆決定要懲罰他,於是就叫他面對鏡子玩剪刀石頭布,贏了才能夠睡覺🤣

一個小學生作文寫「心裡的話」,小明是這樣子寫的:老師啊,我想說憋在我心裡很久的話:為什麼每次犯錯找家長,你都點名叫我媽媽來學校,從不叫我爸爸來學校?我又不是單親家庭!

老師的評語寫下來:你爸爸也是我的學生,我心臟不好,就是你爸爸氣的,我不想再跟他說話!🤣

兩個女生在講話,一個女生講:三年的時間,我男朋友的車子,從豐田,到Lexus,到賓士,到保時捷。

另外一個女生說:哇,這也太厲害了,你男朋友是經歷了什麼呢?

女生講:也不是他經歷了什麼,是我換了四個男朋友。

 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📫 法王與弟子問答互動

🙋 台灣 蓮花小亮

弟子蓮花小亮想請教師尊,因為弟子問題,在這世間,除了師佛,可能無人可以回答,還希望師尊能能慈悲為弟子開示,謝謝師尊。

第一,就以獨雄大威德金剛而言,它在唐卡密部顯現威德之相,就以無上密部而言,除了空跟有,智慧與方便,有其他的秘密跟理趣嗎?

第二,師佛曾經教過弟子等如何在眉心輪安置大威德金剛,所有的佛菩薩化為明點空光進入到大威德心中,時輪金剛法是以外時輪,內時輪,別時輪三者互相泯滅,漸漸在光明之中消除行者累世業障跟習性,就以大威德金剛而言,是否藉由佛菩薩變化的明點空光,淨化行者累世習性,達到行者修行成就呢?

感恩師尊慈悲開示,弟子蓮花小亮頂禮

👨‍🏫法王答:

第一個問題,大威德金剛的表象就是閻魔法王,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變化身,也是阿彌陀佛的變化身,阿彌陀佛、文殊師利、大威德金剛,三者是一貫的,都象徵智慧,都能夠消除業障。

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有那麼大的力量?因為過去祂早就是佛,而且是七佛之師。祂的理趣就是慈悲跟智慧,在空有之間,智慧是空,慈悲是有。

大威德金剛顯現閻魔法王的身,是為了降服閻魔法王。什麼叫做業障消除?能夠消除業障的就是智慧。

第二個問題, 眉心輪是千葉蓮花的所在,有大威德、文殊師利在這里,佛菩薩化光,由眉心輪淨化到全身都是光明,本身就是一個儀軌。

其實內時輪就是自己本身,外時輪就是外面的環境,別時輪是合起來,以時間的巨輪,把所有的業障全清除乾凈,這是時輪金剛法。

大威德金剛法更直接,以充滿智慧的光明照亮你自己,甚至照亮所有的眾生。

 

蓮生活佛講授

大佛頂首楞嚴經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 

⚡接着,聖尊講授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:

📒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【原文】

♦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亦聞佛,與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。為復在處。為當在身。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,為無所表。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何以故。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阿難言: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,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。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佛言: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,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。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云何為中。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。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

 

🔎【解釋】

♦ 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亦聞佛,與文殊等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

⚡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講:我也曾經聽到佛跟文殊師利菩薩等法王子談實相。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講過,心不在裡面,也不在外面。

⚡法王子的意思,就是得到真傳的佛的心子。

在華嚴世界,釋迦牟尼佛為尊,文殊師利菩薩就是華嚴世界的法王子。

在西方極樂世界,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法王子。

密教本身的法王子就是金剛薩埵,是密教五佛:毗盧遮那佛、阿閦佛、阿彌陀佛、寶生佛、不空成就佛的法王子。

 

♦如我思惟,內無所見,外不相知。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。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。今相知故,復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

⚡我這樣想:如果心在裡面,又看不到身中的五臟六腑,所以心不在裡面;如果在外面,心跟眼應該不相通,但是明明心跟眼是互相知道的,心在外面也沒有道理。所以這個心,應該是在中間。

 

♦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為在。為復在處。為當在身。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。若在處者,為有所表,為無所表。無表同無。表則無定。何以故。如人以表,表為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。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

⚡釋迦牟尼佛反駁他:你講這沒有道理。你說在中間,一定有它的地方,在哪個處所?哪裡是心的所在?如講在中間,是在皮膚嗎?身心相知,是在表皮上,不是還在你身體裡面嗎?

如不在身中,在哪個中間?中間一定有個定位,要有一個定點,到底中間在哪?

就像人畫地圖,你要有一個定點,到底你那個中間是在哪裡?中間那一點,如何標示出來?不能東看向西,西看向東,向南看又是北,向北又是南。

 

♦ 阿難言: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。如世尊言,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。識生其中,則為心在。

⚡阿難又講:我講的中間,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種。

眼睛看一個東西,眼睛是有知覺,但這個東西沒有知覺。眼睛跟心是相通的,可以知道我在看這個東西,但這個東西不知道我在看它。眼睛跟這個東西,是兩個緣,但是這個東西可以在眼睛裡面辨識出來,這個分別就在其中,識就是心,就是心之所在。

 

♦佛言: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之心體,為復兼二,為不兼二。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。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云何為中。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為相。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

⚡釋迦牟尼佛又講:你說眼睛因為有意識知道,而這個東西是無知的,因為有知就有識,這識看這東西。你說心在中間,就在身體表皮,但身體表皮還在身體裡面,可見不在內。在身體外面,又沒有一個方位。到底你的心跟你的眼睛,是兩樣還是一樣?什麼叫做中?難道眼跟識是兩種不同,一個知道,另一個又不知道,根本沒有體性,中又在哪裡呢?所以你講在中間,一點益處都沒有。

⚡師尊說:《楞嚴經》講到這裡,都是在辯論眼跟心的問題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、不在表皮、不在合起來、不在分開,統統都不是,就好啦!沒事啦!怎麼辦?下回分解。

 

🌸嗡嘛呢唄咪吽!

 

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 🌼

 

💌 精彩寶貴的開示後,恭請師尊賜授新皈依灌頂,並加持大悲咒水,及為佛像開光。網路直播告一段落,同修圓滿吉祥!

 

💻 資料畫面來源:西雅圖雷藏寺Youtube直播影片截圖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9H922Zw27I&t=2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