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iwan Lei Tsang Temple
Taiwan Lei Tsang Temple
法王每晚皆以「一心不亂」重要口訣做「千艘法船超渡」,如此才能超度更多眾生到佛國淨土。
法王如是說:現在這個世界,就是真佛世界!
為何《地藏延命經》不可取代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??
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?!
領悟到了「無生」,證悟到「菩提心」,才能「忍辱」。
法王同修後作迴向:
「一心敬禮銅色山蓮華生大士」(三稱),祈請蓮師接引幽冥眾往生清淨佛國,祈請加持大眾身體健康、疾病消除、智慧圓滿、賜予資糧俱足、加持大敬愛圓滿,所有的障礙能夠退散,降伏自己以及外在的一切魔障。
「銅色山蓮華生大士」。天羅神、地羅神、人離難、難離身,一切災殃化為塵!祈願一切所求皆能夠圓滿。蓮師加持瘟疫退散、病毒退散、災難退散、惡運退散、惡念退散、一切障礙退散。嗢!
今天修「蓮華生大士」的法,祂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所以種子字是「些」字,蓮花童子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祂是從蓮花中出生的,即是蓮花童子。
〈中國甘肅的蘭州大學〉,針對敦煌石窟所提出的關於蓮花童子的研究,「寶意童子、寶上童子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,祂們也都是蓮花童子,所以「蓮華生大士、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」和我們都是親戚,現在這個世界,就是真佛世界。
今天法王有一個親戚到雷藏寺來,她是屬於法王同祖父,不同祖母所生的家族的孫女,稱法王與師母為舅公舅母。小時候,祂常去堂姊家,也曾受祂們照顧。因此緣故,法王已故的大姊、出家的大姑,這幾天就在法王家的虛空中出現,連續了好幾天,因為知道孫子要到西雅圖來拜訪法王。所以天上的人也會關懷地下的人,法王隨興唱了一首《種星星的人》。雖然是已經過去的親戚,但還是照顧自己的孫女,就像一閃一閃的星星,已故的人常常在看著自己的親眷,這就是一種愛。
法王的幽默
太太對先生說:「趁這個長假,我們出去旅行吧。」
先生:「麻煩啊!又要花錢,你去買一本旅遊雜誌回來看看,想去哪裡就看哪裡吧。」
第二天先生下班,先生看到老婆在看電視,就問:「晚餐吃什麼?」
太太就給他一本食譜:「看看吧,想吃什麼,這裡面都有!」
有一個乘客問公車司機:「開公車以前是做什麼的?」
司機回答:「是載豬的。」
乘客問:「哪個收入高?」
司機回答:「都差不多,只是差在豬不會裝高貴,不會嫌東嫌西,不會說謊,更不會投訴。」
乘客問:「如果再讓你選一次,你會想載豬還是載乘客?」
司機回答:「我還是要載豬,至少在我開車的時候,豬不會在旁邊問東問西。」
法王與弟子問答互動
問:弟子請問師佛,地藏四部經包括《延命地藏經》,除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釋迦牟尼佛說經的個別緣起,其持誦功德分別是什麼?許多弟子因為《本願經》太長,可以《延命經》取代嗎?其中《延命經》中掌惡和掌善童子(有心咒)和《本願經》二童子有沒有關聯?
法王答:
一、「釋迦牟尼佛」講經的個別緣起,及其持誦功德之分別。
釋迦牟尼佛講經都有個別緣起,有弟子問,祂就講經,也有不問自說的經,至於持誦功德,就看你念哪一本經,就分別得到哪一本經的功德,不可能誦《法華經》結果得到《高王觀世音經》的功德,念《華嚴經、楞嚴經、楞伽經》各有各的功德,都是不同的。娑婆世界的經在龍王那邊,「龍樹菩薩」入龍宮閱藏,龍宮所藏的經典比娑婆世界多很多倍。
二、因為《本願經》太長,能以《延命經》取代嗎?
不能,兩本經典不一樣,如果可以取代,釋迦牟尼佛講一種就好了,不用講兩種。
例如:《高王觀世音經》不能取代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這兩部經完全不一樣。法王教導四眾弟子:修行不能摸魚,也不能通通都用取代的。
三、《延命經》中「掌惡童子、掌善童子」(有心咒)和《本願經》二童子有沒有關聯?
法王反問弟子,他所知的本願經怎麼和法王知道的本願經不同?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很多人持頌,但沒有提及兩位童子。
法王的幽默
小明和女同事說:「我很難過。」
女同事說:「不要難過。」
小明:「不是這樣的,你檔在走道,這麼大的身材我很難走過去。」
結果小明被女同事狠狠揍了一頓,到現在還在醫院。
昨天晚上在家裡喝酒,老婆走了過來:「老公,你能戒酒嗎?如果能戒酒,我什麼條件都答應你。」
老公說:「真的嗎?那我戒酒,你戒網購。」
老婆到酒櫃拿出一瓶酒說:「你喝吧。」
蓮生活佛講授
維摩詰經
接着,聖尊講授《維摩詰經》:
《維摩詰經》【原文】
佛國品第一
「寶積。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。深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。菩提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。布施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。持戒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。忍辱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。精進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。禪定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。」
【解釋】
「寶積。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。深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。菩提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。布施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。」
法王補充上次講的「直心」、「深心」、「菩提心」的分別,以及重點整理。
直心:釋迦牟尼佛講,「直心」,是菩薩的淨土。一直走就對了,直心就是不要有其他的心,不要有妄心,有妄心就會走岔路,不能到達目的地。
深心:「釋迦牟尼佛」講,「深心」,亦是菩薩的淨土。一直走下去,不退轉,就會到達「深心」。法王問大家,菩薩會不會退轉?答案是會,如果菩薩不退轉,就叫做「阿鞞跋致(法王發音:阿比答蒂,接近梵音Avivartika)」即不退轉。又,深心即是不退轉,到了深地菩薩,就是法雲地菩薩,十地菩薩,就是等覺菩薩,即師嬤生前常唸的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。
菩提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。
「菩提心」即覺悟的心,到了第十地法雲地,已經是「等覺」了,等覺就是「平等覺悟」,已經幾乎相當於覺悟了,這個覺悟的心,就是菩提心,就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證悟了「無生」這個果位,即「無生法忍」,也就是《心經》所說的「無所得」。娑婆世界的眾生總想要得到財、色、名,如各國執政者想得權位;男女貪色等等。行者若覺悟了就知道這些都是「無所得」,世間一切只是讓大家暫時擁有。
菩薩的六度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智慧、禪定,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是在說這「六度」。
布施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。
布施:「釋迦牟尼佛」講,「布施」也是菩薩的淨土。因為知道無所得,就能捨掉自己的貪嗔癡、忌妒、吃醋,小氣就是因為貪,發脾氣也是因為想得而不成,醒悟知道就會知道這一切都是暫時的,一切都是無所得,就能坦然布施給眾生。
持戒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。
持戒即戒惡行善,菩薩在成佛時是行十善,滿眾生願,以這十善道全部滿願,就能一起成就菩薩與淨土。在真正的根本智,是沒有功德的,因為沒有功德,才有功德,因為你有心想做,想要成名才去做,這樣是沒有功德的,應不要有功德想,並且真正發菩提心,守戒律,去行十善。
例如:法王在說法50公里內說法,弟子故意不去聽法,也屬於犯戒。
忍辱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。
因領悟到了「無生」,證悟到「菩提心」了,因此能夠「忍辱」,否則一般人是無法忍辱的。尤其,丈夫或妻子有外遇,那是奇恥大辱。又,有命案為財、情及隨機殺人,就因執著而殺害祂人,他們不明白這些都是一時的,所謂「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臨頭各自飛」。菩薩成佛的時候會有三十二莊嚴像出現,因為忍辱,自然顯現莊嚴。若不忍辱常常憤怒、咬牙切齒又怎麼會莊嚴?
「禪定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。」
念佛最重要是「一心不亂」,而一心不亂就是禪定,在念佛的時候,注意念佛的音,精神貫注在阿彌陀佛的身上,不離開念佛的聲音,由嘴巴念出,進入耳朵,印在心裡,沒有第二個念頭,就叫一心不亂,這時也叫做禪定,一心就是禪定,而到了無念,就是更深的禪定。
因為把念頭全部綁在清淨上,念頭都是清淨,持咒是一個清淨的方法,念咒時身、口、意清淨,念頭在持咒上,一心不亂時,專注在佛號上、精神、心上,這時就是禪定,直到沒有念頭,就是無想。
例如:法王每晚皆以「一心不亂」重要口訣做「千艘法船超渡」,如此才能度化更多眾生到佛國淨土。
剛才講的這些就是屬於菩薩六度之一,所以釋迦牟尼佛叫我們禪定,是這個道理,這也是六度當中的一個方法,禪定也不一定是在念佛持咒上,做一件事非常認真專注時,覺的時間一下子就過去,這也是一種禪定,修行並不是一直端坐在那裡,專心一念的在吃飯,也是一種禪定。
當年「釋迦牟尼佛」給人理髮,理髮師因為理髮非常專注,竟然也進入了禪定。又,法王在寫文章時,精神非常專注,祂也一樣在禪定;就算做法務也能禪定;煮飯也能入禪定,精神專一時就是入定。行者要修行成佛,一定要有禪定的功夫,心不能散亂,因專注所做出來的一切就是精神。
嗡嘛呢唄咪吽!
精彩寶貴的開示後,恭請師尊開光加持壇城及大悲咒水,並加持與會四眾弟子。網路直播告一段落,同修圓滿吉祥!
資料畫面來源:西雅圖雷藏寺Youtube直播影片截圖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EYMvKdL2a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