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按鈕圖
重要消息
029. 【卷二】己二

029. 【卷二】己二

己二、出自正答

  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:「己二、出自正答」。

  「續部安立四種能入異門,非乘有異,非由天瑜伽等道之差別。然由入金剛乘主要四機極不相同,故立四門。其所化機有差別者略由二門,一謂欲貪為道之理,不同有四。二講能如是者是由相續生真空見及天瑜伽功能勝劣,有四不同。」

  我們昨天談的是「倒說」,那麼今天談的,是「正答」。這中間有一大段談到,這「四門能入」以何安立?我覺得,他講的這些,倒不是宗喀巴祖師的意思,而是祂綜合了所有的論師,在這裡面做了一個綜合性的解答。

  密教裡面,有「以貪為道」,跟「以貪為定」的道理,存在這個密教裡面。一般來講,不是到「二灌」成就、「三灌」成就的人,是不應該聽的;必須要有得到「二灌成就」的,或者「三灌成就」的,才講這些給他聽的。

  但是,我在講這一部經的時倏,沒想到裡面內涵談了這麼多。當然,這部經是我看過的,但是,他這麼早以前就把這一個道理講了很多出來。這一大段裡面談的很多,另外還有解釋這「四部續」的差別;「明機宜的差別」,就是明白他本身在哪一個地方,應該做分段。什麼是「事部」?什麼是「行部」?什麼是「瑜伽部」?什麼是「無上部」?他的機宜就是,在哪個地方應該有所差別的。今天,大概就跟大家稍為再談一下,也是接著前兩天所講的。

  密教裡面,「四部」祂用比喻來講,用比喻的,我今天也用比喻的,來跟你們講。

  密教裡面,有「以貪為道」、「以貪為定」的道理。為什麼「以貪為定」呢?其實,這個是有道理的。譬如:有人喜歡這個錢,喜歡金錢,那麼你拿錢給他算,他都是很準的。為什麼很準呢?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他因為喜歡錢,對錢非常的精細,所以他算錢一定算得很準,而且他會算得很好。

  以我來講,師母知道的:我怎麼算錢都是算錯!你拿一百張的美鈔,一百塊錢的美鈔給我算,我要算很多遍,算來算去不是少一張就是多一張。我唸到五十幾、六十幾、七十幾,突然間又出來一個五十幾。(笑!)這個數錢的本領很差!可見師尊對金錢只是少少的念頭而已,並不是很多的念頭。

  這個「以貪為道」,是訓練你精神集中。什麼東西令你精神能夠集中呢?應該就是你貪念在發作的睛候,那個時候你的精神最集中。我就常常在講,很多人講說,密教叫我們觀想,師尊叫我們觀想,都不清楚、都不清楚。我說,什麼不清楚?你在想你女朋友的時候,你最清楚!你只要眼睛一閉,她就顯在你的眼前,夢中也會出現在你的眼前。你走到哪裡,看一棵樹,那棵樹也會變成她的面孔。

  你觀想,因為你腦海裡面很雜,所以你觀想佛菩薩觀想不出來。你每一次觀想佛菩薩你都觀想成為你的女朋友,你當然觀想不出來!這是你精神沒有集中。這個貪道,「以貪為定」是訓練你的精神集中,這一點倒是很重要。

  但是,這不是很容易可以修持的,真的不是很容易可以修持。「以貪為定,以貪為道」。你假如沒有學過「初灌成就」、「二灌成就」,你講「以貪為定」、「以貪為道」,這個就是不太好的!所以,不能先講,就是等你「二灌」成就了以後,你再來講「以貪為定」、「以貪為道」的方法還可以。

  既然,祂已經在這裡已經寫出來了,那麼,我就稍為跟大家談一下。按照這裡所講的「四門能入」,「非乘有異」。不是因為大乘、小乘、金剛乘、或者金剛乘裡面的東西,有什麼太大的差別,也不是由天瑜伽等道的差別;它所化機的差別其實有兩種:一種就是「以貪為道」的道理,第二種,就是「能如是者是由相續生真空見及天瑜伽功能勝劣,有四種不同。」我認為這是一種兇喻。「以貪為道」的思想,可以四門能入,這是一個比喻而已,它第一個是這些祖師所講的。

  第一個講的是:「初如〈結合〉第六章之第三品云:『笑視及執手,兩相抱為四,如蟲住四續,』」其實,他講的這四個續:第一個「笑續」,第二個「視續」,第三個是「執手或抱持續」,「二相合續」,共為四部。以這四部來比喻四門能入,這是祖師講的。

  祖師本身所講,以這四個來比喻四門。他講,「貪道」就有這四種。你知道這個「笑」,這種「笑」,也是很厲害!也是師尊的一個標誌,很多人看到說,師尊每一次說法,他都要笑的;笑得好像很忘我、把自己都忘掉!我很喜歡笑,我「遇到人就笑」、「一見你就笑。」

  但是,這「笑」,另外有一種,像師尊的笑、很無邪的!很無邪,很天真的,有這一種笑的出現,心裡很坦蕩的這一種笑。但是,有一般人的「笑」不是這樣子,一般人的笑,他是含有味道在裡面的,是有味道的「笑」,是不同!

  好像:我「一見你就笑」啦,師尊的笑是天真的、是無邪的;但是,有一種笑,這樣子的,「一笑可以傾城,二笑可以傾國三那個就是很厲害的、很厲害的一種笑。我覺得要分別這種笑,必須要功力很深厚的,好像是行家一樣,「行家一伸手,便知有沒有」,這是一種很微妙的!

  因為,「笑」本身就有很多種層次,很多種不同,我沒有辦法講那麼清楚;因為,我不是「笑」的專家。我是會笑啦!但是,我沒有辦法去把這個「笑」去分別得很清楚;但是,他這裡面的「笑」,是有味道的。你看這個章子裡面,「笑視及執手,兩相抱為四,如蟲住四續。」這又分成四部。就是「笑續」、「視續」、「執手或抱持續」、「二相合續」,共為四部。

  大家知道,以前有一個女弟子,她寫了一首詩,這是「三笑」,師尊對她三笑。第一笑是說,師尊入壇,開示說法,在還沒有入壇以前,就對他笑了一下,入壇也在笑,出壇又對她笑了一下。這「三笑」就產生了麻煩。這書裡面有啊!書裡面寫「三笑」,她比喻成為「唐伯虎點秋香」裡面,這個秋香對他笑了三次,這唐伯虎就神魂顛倒。就到人家家裡面去當佣人,就變成「華生」,是叫「華安」!他的名字叫「華安」,你們曉得唐寅的,可見你們都是有問題的。(眾笑)!你看師尊沒有什麼問題吧!師尊講的,並沒有記得很清楚。我只是講「華生」,你們就知道是「華安」。

  因為這「三笑」,就變成一個因緣,但是師尊的這「三笑」,就變成一個(麻煩),就是一個很大的麻煩,就出來了。她以為師尊的「笑」是有意思的,但是,你不知道「有心栽花,花不發,無心栽柳,柳成蔭」。對不對?師尊有意對人家笑的,人家根本不理我;師尊無意笑的,他變成「柳成蔭」。那「無心栽柳柳成蔭」,這麻煩就來了!所以,搞出來一個事變。就是這樣子的。

  「笑」很厲害的哦!不過,我發覺,你假如跟有意的人相視一笑,心裡面就有那個蜜糖生出來;你知道心裡會有那個蜜糖產生出來。這個奇怪!舌頭就變成甜的,這整個人都甜的,都傻了!所以,「笑」是排在第一個,那就是「貪道」哦!那就是「貪道」的開始。

  那麼第二個,你有了「笑」以後呢?再來就有「視」,眼睛,以前講過啦!「一見鍾情,再見傾心,三見就要了命。」我們天天見,你們也沒有要了我的命啊!我也沒有要了你的命啊!對不對?但是在有情的眾生來講,這個「視」是一個貪道。

  我講過的嘛,在唸佛:「南無阿彌陀佛!南無阿彌陀佛!」在唸佛,眼睛一看,一個小姐走過去,小姐好漂亮,「南無阿彌陀佛!好漂亮!」,你那精神馬上就分散了。告訢你,眼睛就是「貪道」。

  你曉得,你們有經驗的就知道。女朋友回眸一笑,眼睛稍為轉一下,看看你一下,兩個眼睛對視一下,你看看我眼睛,我看看你眼睛。我告訴你哦!那是黏住的啊!那是強力膠,很強的強力膠,黏的一剎那就是永恆啊!這就是她厲害的地方。(眾笑),你們不要笑,真的!一剎那四目相視的時候,那種含情脈脈,是不是含情脈脈?那個是用強力膠黏起來的。彼此之間放射出來的那種情意,那種光糾纏在一起。這個在天上界也有,在天上也是這樣子所謂「笑」跟「視」,很厲害的!

  所以,詩人寫詩,他就說,他看到一片湖,然後他跳到湖裡面去游泳,Swimming(游泳),然後他就沉下去,他說他就寧願永遠沉在那個湖底,永遠不願意起來。你說,這是什麼?看了半天,「唉!詩人在湖裡面游泳,沉在湖底不願意起來。」什麼意思?我看不懂!要用腦筋想一想。是被她眼睛的那個湖吸引,寧願四個眼睛對看,永遠不放,目不轉捨。

  以後,我要寫情詩。(笑!)師尊也會寫情詩的。我以前也寫了很多情詩,那個眼睛很迷人的,不得了的!你看到他眼睛的時候啊,你都差不多快要死掉了。所以,這個是「貪道」。

  你不曉得,當你是喜歡一個人的時候,你多看他幾眼你會覺得怎麼樣?宣仁的嘴巴又張開了。(眾笑!師尊笑!)當老師的話,我拿粉筆就丟過去;還好,口水沒有流下來!(眾笑)

  這個「笑」跟「視」厲害的很!所以,出家人不可以眼睛看著女生的,它的道理就在這裡。眼睛要看地,跟女生講話要有距離,距離幾步,眼睛要看地。〈南山偈〉裡面它記載的:完全眼睛看地,講話不超過幾句。他講話不能超過幾句,眼睛不能四目相對;而且呢,眼睛要看地,不能看她的。它有很多戒律。

  因為這「看」太厲害了!很多毛病都是「看」,一「看」就完了!這個心理起變化,它會發酵的,像那個麵粉一樣,麵粉你放酵素下去,眼睛一看,加上一個溫度,加上那個酵素,它就會發,一發你就不能修行,你就沒有辦法修。

  它有規定的,這個眼睛看,很厲害!所以,修行人自稱「山人」,在山裡面不看花花世界,因為容易動了你的心。以前在寫情書,「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」;你一天沒有看到,就好像過了三年一樣,那時間就很長,就是沒有辦法忍耐。

  因為有情人,好像眼睛對眼睛看一下,就覺得很滿足了。你不看到他,你就覺得很寂寞。Are you lonely tonight?(笑)!為什麼你會寂寞呢?因為你沒有看到她,對不對?「一日不見如隔三秋」。

  這一定要用「分隔法」,什麼是「分隔法」?以前我對於這種情形我都用「分隔法」,用「時間」跟「空間」去解決。時間就是「不見面」;空間,你的女朋友在台灣,就把你調到美國來,讓空間把你們隔離。你要掙扎了一段時間,你這個心才會死。所以,用時間給它沖淡,用空間給它隔離;否則,讓你老是眼睛對看眼睛,不死也是半條命。這是第二個。

  這更嚴重了。「執手或抱持續」,「執手」,手牽看手,「抱持」,兩個人相抱,這第三個就嚴重了。你知道,師尊講過的,這個「觸」,接觸的這個「觸」,這種感覺啊,有情這種「觸」的感覺,比「笑」跟「視」更厲害。

  我以前跟人家算命,師尊跟人家算命的時候,很多相士是把手拉過來,「唉,給你看相。」小姐的手就拉過來了,一看,這個就已經是「觸」了。師尊不敢,師尊以前給人家看相,好!手伸出來,她的手要讓我拉、我都不敢拉的,我都是用那個原子筆,然後,「你感情線怎麼樣?這條線去去。這條線代表什麼?你手上的紋路是怎麼樣?」我是這樣子的,不敢碰人家的手的。

  現在是因為年紀大了,心比較定了,所以就稍為一點點,拉手就沒有關係。年輕的時候,我不敢拉人家的手,連碰都不敢碰。我以前跟女朋友出去,連牽手都不敢的,真的,我是很純潔的,連牽手都不敢。這是講真的,不是講假的。

  「牽手」,那麼你知道,這個講出來都是不太好!師母叫我不要講的;但是,我不講怎麼行呢?對不對!(笑),我第一次牽到那個,好像是說跟舞小姐跳舞,第一次,First time dancing,我講真的,那個手上有味道的,手真的有味道。一聞,哇!很香的,好幾個晚上沒有辦法睡。那是「觸」、「執手」。

  另外呢,你知道在台灣的舞廳跳舞,師尊講明的,第一條,快的,「吉魯巴」;那麼第二條,是「探戈」,「探戈」排在第二條,或者是「倫巴」;那麼第三條,就叫做「布魯斯」,就是慢的。電燈通通關掉,我們稱為「暗燈」的。那個時候,就是兩個人,電燈都暗掉了,那就是抱看一起跳舞了。這就是「抱持」。年輕人一進到這種場合,會幾個晚上睡不看,這個「觸」的力量很大的。

  所以,這個「執手」跟「抱持」是一種「貪道」,這是第三種厲害的。

  第四種厲害的,不用講!「二相合續」--第四等的「貪道」,那是最深的,也是最厲害的。

  那麼,以這四種來比喻什麼呢?我認為這是一個比喻。這裡面談的都是這一種「以貪為道」,以這種方法來修行也是一種道。「以貪為定」,以這個方法來做精神集中的禪定,當你「笑」的時倏,你不是感到心裡很定嗎?當你「視」的時候,看的時候你就精神很集中,當你「執手相抱」的時候,你精神會在哪裡?目標只是一個,當你「二相合續」的時候,你精神會在哪裡?一定會在「貪」方面。這是一個精神集中一種訓練的方法,「以貪為定」。

  但是,由這一種修行,在定中能夠自主的,已經是超越了,已經是聖賢,是超越了;能夠超越這一種而得到定的,就是一種聖賢了。你不能超越的,就是一種凡夫。這當中當然也有凡夫的「定」,有聖賢的「定」;但是,你能夠超越的話,就是聖賢的定,是這樣子講的。

  「事部」剛剛開始的時候,你在學佛的時候,好像就是在「笑」一樣的,跟本尊之間是偶而笑一下而已,這是一個比喻,以「事部」來比喻「笑」。以「行部」來比喻「視」,眼睛跟眼睛相對的時候。「行部」,就是說已經在進一步了。在進一步的這樣子的修行,就是在進一步了。

  那麼,「執手」跟「相抱」呢?就是跟本尊已經很親熱了,跟本尊在一起,天天在一起,精神非常的集中,跟本尊一直在一起,捨不得離開本尊;睡覺也是跟本尊在一起;起床也是跟本尊在一起,這個就是「瑜伽部」。

  再來最上面的,「二者相合」了,融化成為一體,變成一個,變成「空」了,這就是「無上部」。這只是一個比喻,剛才的「笑」、「視」、「相抱」跟「二合」,就是「事部」、「行部」、「瑜伽部」、「無上部」。

  當你在修行密教的時候,剛剛開始的時候,你跟本尊不過是「笑」一下而已。偶而一天見面「笑」一次而已。你修行的時候一天一修嘛!一天跟祂笑一次。跟你的本尊就笑一次。再來呢?你就是常常喜歡看本尊,就是到了「行部」了。很喜歡本尊,很喜歡看祂。天天在看本尊,這就是「行部」了。

  再來呢?你非常喜歡本尊。天天在想念祂,跟祂抱看一起,天天跟祂抱一起,一起睡覺、一起吃飯、一起行走、一起郊遊,到哪裡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本尊的時候,都是「相抱」的時候,就是「瑜伽部」,已經跟本尊相應了。

  到最上「無上部」,你們已經「二合為一」,化為「空性」,融化成為「空性」。已經不分離了,兩個都是一樣。一就是二,二就是一,一也就是融合成為一個大圓,就是「無上部」。

  今天,假如師尊不是這麼厲害的話,不會講得那麼清楚。這書裡面沒有講那麼清楚,你看這裡面所寫的:「此如〈第二十五穗〉云:「事、行、瑜伽及無上瑜伽四續部者,以笑視抱持二合執手而表示之。如是事續等中有以諸尊顧視顯示智慧方便隨貪。有以歡笑,有以執手,有以抱持,有以二合。」

  寂靜論師釋云:「言由四者,謂由事行瑜伽上瑜伽續,表示笑視抱持二合。如是事續等中有明方便智慧諸尊隨貪現笑,有現顧視,有現抱持,有現二合。」這是一個比喻。都是一個譬如的,但是以這樣子來比喻,你們也會很清楚。密教裡面,它本身講這樣子的修行方法,是有;以後會跟大家提到,包括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佛在密教的經典裡面就是勝樂金剛,勝樂金剛在〈大日經〉裡面有。

  〈大日經〉曰:「其右有天女名曰大佛眼,天女面微笑,光輪滿一尋,無等清淨身,釋迦牟尼妃。」這裡面談到的,告訴你:所謂「大佛眼」,就是祂的眼睛,這裡表示「視」的貪。天女面微笑,表示了祂的「笑」,「笑」本身也是一種貪。好!我這邊解釋好了。

  我再來談第三十六頁,最後一行,「次當更釋四續部名,依諸續部共許名義,以明機宜差別。能以欲塵為道之方便者,為空性見及天瑜伽。欲證此二,若須觀待眾多外事,乃是事部之機。若待外事內定等分非待極多外事,即是行部之機。若於外事內定二者以定為主待少外事,是瑜伽部之機。若不觀待外事能生無上瑜伽,是無上瑜伽部之機。此依解釋名義而說。」這個句子都是比較深的。

  那麼,不管怎麼樣子,你修行有一個目標,這種「以貪為定」,或者「以貪為道」的修行方法,重點都是在引發修行人的本身的「智慧空性」。這個目標是對的,由這樣子的修行,能夠達到「智慧」跟「空性」的話,那麼,這也是一種「道」,也確實是一種「道」;但是,以你的「貪」為引發你的修行,而不能達到你的智慧空性的話,那麼這個就很容易入地獄。

  剛才我們談到的,這四部是以怎麼樣子來「以明機宜差別」呢?其實,我常講的,我們的「四部」就配合了「四灌」,等於配了「四灌」。我們「真佛密法」裡面談到「外法」,先修外,其實外法也等於「事部」。「外法」,你重的是什麼呢?「外相的」;外相的都屬於「外法」。

  例如:你嘴巴唸咒,就是「口清淨」;你手結手印就是「身清淨」;你意念在觀想佛菩薩就叫做「意清淨」,這是密教的「外法」。「身」、「口」、「意」清淨的修行,都是「外法」。

  今天跟大家遙灌的,都是「外法」,遙灌頂的都是「外法」。我講解的這個密教所有的儀軌,「細說密教修法的儀軌」完全都是「外法」,所有顯教的修行,顯教的「唸佛」、「拜懺」,顯教的種種儀軌,全部都是「外法」,都是外在法的範圍。

  「身」、「口」、「意」清淨—-結手印、唸咒、觀想,全部都是「外法」;包括所有這些儀軌,全部都是「外法」;顯教的這些課誦、拜懺,這些全部通通都是「外法」,這個都是在「事部」裡面。可以講都是在注重「外事」上面的,全部都是「事部」。

  那麼,現在他講屬於「內證」的,就是「內法」。我們這密教「二灌」,就是要叫你修「內法」的。那麼,修「內法」是修什麼?就是修「氣」、「脈」、「點」,就是要把你身上的「氣」,修成一種咒的力量,變成很足夠的一種咒的一種力量。這是「內法」的第一步。

  「脈」就是要把你的脈打通,打開你的脈,把你這個身上的經脈全部打通,這是第二個內法的。

  那麼,第三個,要把「粗點」變成「細點」,這是把粗的,有欲望的「粗點」變成「細點」,把這個點變成「光點」。這個是修「氣、脈、點」。

  那麼,師尊講過了,這個要修三種法,一個是「無漏法」,一個是「拙火法」,一個就是「明點法」;這三種就是修「氣」、「脈」、「點」。

  那麼,我這一次超度法會要講這個「拙火定」;就是講「內法」本身,「拙火」的方法。要做「拙火加持灌頂」,這個不能遙灌的,現在很多弟子寫信,來列名單說:「遙灌拙火加持」,這是錯誤的!從「寶瓶氣」開始,全部要親灌。「寶瓶氣」、「拙火灌頂」、「二灌」,修「內法」,修你自己體內的,不重視外的,完全修自身的,就是屬於「二灌」的範圍。

  那麼,「三灌」的範圍就是「無上密部」,已經講過了。可以講,「氣」跟「氣」互相合起來,互相旋轉。氣跟氣互相旋轉。「脈」跟「脈」互相通。「點」跟「點」互相投。也就是,身上的點在運轉,接著第二個人的點,點跟點互相合一的,脈跟脈互相通的,氣跟氣互相合起來的,光跟光互相照的,互相融合的。所謂產生了光明,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,這個就是「無上密」。

  「光點」跟「脈」跟「氣」彼此之間轉化,打開五輪,打開身上的五輪,得到五佛的智慧;然後,直接由「無上密部」成佛的,放光成佛的,這就是密教的「無上密」。然後,「無上密部」再進一層就是得到「空性」、「佛性」了,就是「大圓滿」,第「四灌」。「四灌大圓滿」、「三灌無上密」。

  「四灌」就是「大圓滿」。「四灌」的話就是得到「空性」、「法身佛」。神通任運,一切煩惱解脫,進入「勝義光明大定」,這是「大圓滿」。

  這修行是有次第的。先從「外法」,再來「內法」,再來「無上密部」,再來「大圓滿部」,就是密教的「四灌頂」,應該這樣子講起來,這是融合了「四部」,密教的「四部」剛好配合,就是「事部」、「行部」、「瑜伽部」、「無上部」,這「四部」剛好配合我們「真佛宗」的四灌,「外法」、「內法」、「無上密」、「大圓滿」,剛剛好的。

  所以,我這樣子解釋,你們就清楚了。假如做了很多表面上的外相方面的,外事方面的,那麼就是屬於「外法」,你修你自己的「氣」、「脈」、「點」,就是「內法」;然後,你度眾生以開自己五輪的,就是「無上密」;再進一步的,得到「空性」法身佛的,就是「大圓滿」。就是這樣子!以我們的「四灌頂」,配合上這「四門」,那就是非常清楚了。

  這裡面當然,像〈三理矩論〉云:在第三十七頁,第七行,如〈三理矩論〉云:「若由餘生修習習氣,獨於林藪無諸眾生及無沐浴繪壇供養護摩苦行念誦等事,則心不能得定,故說事續。」這就是「四續」的範圍了。你做「壇城」,做「供養」,做「護摩」,做「苦行」,做「唸誦」,都是屬於「四續」的範圍。

  「若有心念愛樂真實,復由信力以佛所說諸事而得妙智。故亦待事。佛為彼等說根本續無多事支。此根本續與共許之行續義同,雖有內定然多外事立為事續。」這也是四續的範圍。

  〈大日經註〉云:「諸事續中雖重外行非無內行。」這是說,雖然有表面上的行為,但是也有內修,這個就是講「四續」的。

  「若內正定與諸外事等分開示立為行續。」假如,完全是修裡面的,跟外面的這些事分開的話,就算是「行續」了。

  〈大日經註〉云:「此續雖是方便智慧為主之瑜伽續,然為攝受信解外事諸眾生故,開示隨順外事諸行。故共稱事續或二俱續。」有時候是「事續」跟「行續」是一起合起來的;也就是「事部」跟「行部」都一起合起來這樣子做的。它這裡面講得很清楚。

  「三理矩云:「餘者專信修習無二真實,於眾多事起散亂想,為利彼故宣說行續。瑜伽為主兼說少分事支。」此之行續即瑜伽續。」其實,到了這裡,好像是程度方面的問題。這裡面談的,都是程度方面的問題。好像「事續」做多少?「行續」做多少?「瑜伽續」做多少?「無上續部」做多少?它是這樣子的去分別。

  你「外相」也做,「內修」你也做,你就是「事續」兼行「行續」,那麼,你自己本身修到跟「本尊」己經很合一了,完全都是跟本尊時時在一起的時倏,你就等於是「瑜伽續」了;到了融合得到「空性」的話就等於是「無上續」了。

  所以,它這裡面也是在解釋這些東西,就是「四門能入」裡面,還談了很多這方面的討論。好吧!今天就談到這裡。

  阿彌陀佛!

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四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