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按鈕圖
重要消息
【釋經文】(七十)

 

『善男子,譬如幻翳,妄見空華,幻翳若除,不可說言,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。何以故?翳華二法非相待故,亦如空華滅於空時,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,何以故?空本無華,非起滅故,生死涅槃同於起滅,妙覺圓照,離於華翳。善男子,當知虛空非是暫有,亦非暫無,況復如來圓覺隨順,而為虛空平等本性。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,如來圓覺,亦復如是。』

 

今天我們再繼續談圓覺經。佛陀在這一段經文裡面,沒有直接回答那三個問題,但是祂用比喻來講解這三個問題,其實裡面都已經有回答了。那麼我們就看這一段經文:「善男子,譬如幻翳,妄見空華,幻翳若除,不可說言,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。何以故?翳華二法非相待故,亦如空華滅於空時,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,何以故?空本無華,非起滅故,生死涅槃同於起滅,妙覺圓照,離於華翳。善男子,當知虛空非是暫有,亦非暫無,況復如來圓覺隨順,而為虛空平等本性。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,如來圓覺,亦復如是。」

 

這裡面已經有答案。三個問題,昨天講的。既然是佛,為什麼還有無明呢? 無明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 眾生本來就有無明,為什麼又說本來是佛呢? 就是三個問題。是不是要問大家? 慧君法師在搖頭,說不要問,那麼就第一個問妳。現在請問妳一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就好: 「佛本來是佛,為什麼還有無明?」妳講:「無明也是空幻的。」很接近,講得很好。那麼現在問第二個問題,我問師母好了:「無明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她講:「煩惱無明也是空的,無明應該是由我執、我見開始的。」這個回答也是很標準、很接近。那麼的三個問題:「眾生本來就有無明,那麼為什麼又說本來就是佛呢?」問明宜法師。她講:「是佛非佛,是佛也不是佛。」這個答案是非常虛幻的,很接近。(師尊笑)其實你們講的都是很對的。

 

佛陀在裡面,已經回答了這三個問題。祂有兩個比喻回答這個問題,但是這個註解的法師,也沒有把這三個問題,三個疑惑講得很清楚。佛陀為什麼不直接講,第一個問題怎麼答,第二個問題怎麼答,第三個問題怎麼答? 為什麼不這樣子答呢? 我們看經的人,假如沒有很大的智慧,很難去了解這個。但是在禪宗的公案或者是佛法裡面,都是講實踐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很重要的。要讓你自己去思考,這樣子你理出一個答案出來的時候,你就會比較深刻。

 

今天假如人家問我一個問題,我直接就回答,你說:「哦!我知道了。」「知道了。」只是很膚淺的認識,不會很深刻的去印在你心上。所謂的悟,跟禪宗公案裡面的答案,都是要叫弟子本身去體悟、去思維、去想、去實踐,才能夠深刻變成你的悟。

 

因為,他回答有時候是很簡單的。你會認為原來如此,並沒有什麼,就不能在你身體裡面產生大用。所以給你答案,不一定是好的。佛陀不是說不願意講清楚,而是不太願意讓所有的眾生,馬上就有答案;一給答案的話,也不是成為弟子本身的悟。

 

你知道師父有悟境的,當師父的悟境是什麼呢? 他用直接的方法,告訴弟子我悟到的是什麼。那麼弟子所悟到的,並不能去實踐這個悟的時候,這個悟境並沒有用的。所以我可以很簡單地將佛陀的答案告訴大家,但是直接回答你,對你們來講也不一定是有用的。

 

因為這不能做為你的大用,不能起大用,沒有用,你只是了解答案而已。所以這一點是很重要,在禪宗裡面也是這個樣子,一定要弟子本身去思惟,去深刻的做、去實踐,成為你自己的大用的時候,才是真正的悟境。

 

這還是一樣的一個比喻,佛陀講:「有病的人,他看見虛空中有花,就想病眼跟花。」以前我們看電視連續劇楚留香,裡面有一個無花和尚,這個「無花」兩個字很好。「無花」本身就代表佛陀用的比喻,非常清晰、非常清楚的一個比喻。「無花」這兩個字就講,虛空中本來就沒有花的,只是你生病,你才看到虛空中的花,這個花不是真實的。

 

另一個問題,佛本來是佛,什麼時候才有無明呢? 這個答案就已經出來了:「不一定的。」告訴你真正的答案,什麼時候才開始有花? 我體悟到的:「不一定什麼時候才開始有無明。」答案是「不一定」三個字。

 

為什麼呢? 因為有病的時候才有花嘛!沒有病的時候哪裡來的花?沒有病,一看就是虛空,沒有花的。佛陀講:「不可說言。」不可以講的,沒有這個問題,這個不是問題,因為是不一定的。什麼時候才有無明?假如佛陀回答一萬年以前,佛才開始產生無明,這個就是有時間性的。今天跟你講的是沒有時間性的,所以答案是三個字:「不一定」。

 

有病的時候,你才看到空中的花;沒有病的時候,你看不到虛空中的花。虛空就是虛空,本來是沒有花的。那麼佛既然是佛,為什麼有無明呢?無明也是空幻的,這虛空的花本來就不存在的,哪裡有花呢?只是你幻覺出來的,所以根本就沒有花,不管你有什麼現象,這個菊花、玫瑰、牡丹、百合、喇叭花啊!一大堆的花,像我們西雅圖有很多繡球花,這個都是你自己病跟眼製造出來的東西。無明本來就是沒有的,虛空就是虛空,就是清淨的。所以他們所答的都非常接近。也是講:「根本就沒有無明。」佛就是佛,根本就沒有無明。

 

「譬如幻翳」就是有人眼睛有病,看到空中有花。眼病若好了,但是說不定什麼時候會再起?這是講時間。因為你眼睛的病,跟虛空的花,都不是實體的,所以根本時間上來講,應該是「不定」。

 

那麼空中的花,什麼時候出現呢?空中不可能再出現花的,除非你眼睛有病。空中本來是沒有花的,根本沒有什麼起滅的。那麼你說有,就是有病才有。那麼是什麼時候才會有呢?那就是「不一定的」,這是我自己領悟的。

 

現在講到主題:「生死涅槃,同於起滅。」人的出生跟死,還有進入無餘涅槃,一切歸於幻滅,跟起滅是一樣的,所以在時間上根本就是不定的。至於這個「妙覺圓照」,真正清淨的圓滿覺悟,是離開花的,離開病眼的。這是佛陀的比喻,祂並沒有直接回答,只是用病的眼跟花,來做為一種解答。

 

這個虛空不是暫時有的,它是永遠有的,也不是暫時無的。「況復如來圓覺隨順,而為虛空平等本性。」虛空本來就是平等的,它的本性就是平等的

 

「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。」這裡面祂解答了,眾生本來有無明,但是為什麼祂本來就是佛呢?這個是用金礦來解釋。我以為佛陀不了解黃金的,結果祂現在講到黃金,原來祂也了解。(師尊笑)祂說啊!我們煉金,就是把金礦裡面的那些金子提煉出來,把雜質去掉。那麼已成金了以後呢?已成為純金了,那麼它永遠就是純金。祂以黃金來比喻成為佛,以這些雜質比喻成為眾生。

 

那麼祂就解答這個問題:眾生有無明,為什麼本來是佛呢?這些雜質就是眾生,就是無明;那提煉出金子來,就是佛。那麼在金礦裡面,無明、眾生,跟金子,三個合在一起。那麼眾生呢?就是無明,也就是佛;佛就是眾生,也是無明,那麼把佛從無明跟眾生之間提煉出來。這個解釋是這樣子的。

 

那麼也有一個解釋;圓滿覺悟清淨的心,應該講起來,佛、眾生、無明,這三者都是名相,真正在虛空之中並沒有佛,並沒有眾生,也沒有無明。這三者都是虛空中的虛空,這個都是名相。佛陀用這兩個比喻來解釋這三個問題,這樣大家是否能夠明白嗎?

 

能不能明白?還是還有疑惑?應該講起都不是問題。這三個疑惑,也都不是疑惑,本來佛就是非佛,眾生也非眾生,無明也非無明。眾生不過是虛空中的花,無明也是虛空中的花,佛只是一種名相。你真正能夠離開輪迴,進入虛空,你悟得清淨圓滿覺悟的大心,這個時候可以講,花就非花。有一首歌,「花非花,霧非霧。」接著下面兩句呢?「夜半來,天明去。」結果全部都是虛幻的。

 

佛陀用的這兩個比喻是很好,但是要理清整個系統,也不是很容易的。但是大家也都了解到,因為以虛空來比喻,佛、眾生、無明,都是從虛空裡面所演化出來的。

 

當有病的時候,才看到空中有花。那麼無明呢?也就是這些花跟所有眾生一樣的。只要把這些花去除了,你才能夠看到完全清淨的「空性」,這是一個理念上的一個問題。那麼你現在要實踐,你經常去想,想這個問題,那麼你悟入了,你終於明白:原來你是一朵花(師尊笑),會開會謝的花,你本來就不存在的。

 

所以六祖慧能所得到的,也不過是:沒有你、沒有我、沒有眾生,都是不存在的,都是虛空中的花。當然我希望自己是一朵牡丹花,最富最貴的;有人希望自己是一朵喇叭花,經常滔滔不絕(師尊笑),像廣播電台一樣,當喇叭。

 

為什麼佛陀不直接把這三個答案通通講出來?無明是花,眾生是花,佛是名相,什麼時候起滅?「不一定」。為什麼不把答案直接這樣子講出來呢?因為一講的話,就像慧君法師講的,她今天特別給我一個提示,她說:有一個人坐在湖邊看水,然後他悟到宇宙一切種種的色相全部都是空的。他在那邊悟道,旁邊有幾個小孩子在那邊抓魚跟抓蝦,好高興哦!很快樂的在那邊高聲歡笑,有些甚至脫光身子下去游泳,樂得要死。而那個出家人悟到以後,覺得很憂傷,要哭不哭的,很憂傷。這宇宙都是空的,有什麼用呢?都是虛幻的,都是花,都是一出生就滅了,沒有生滅相,都是一些假相;人身的肉體也是空的,一切外在的物質現象都是要滅的,都是空幻的,不過是病眼暫時所看到的花而已,都是一些無明。

 

他悟到了以後,就「噗通」跳下水,他學青蛙「噗通」跳下水。一隻青蛙一張嘴,兩個眼睛四條腿,噗通一聲跳下水。可惜他不會蛙式,他就涅槃了。悟道變成這樣子,不可以的。所以有時候啊!學佛也不能學到完全都是灰色,什麼都是空的嘛!什麼都是假的嘛!你說肉體是假的,病了也不管,管他!反正都是假的。對不對?你做什麼事情,都不起勁,人生哪裡有什麼樂?什麼都是假的,歡樂也是假的,物質通通都是假的,你生不起歡喜心。行善,有什麼善好行?都是假的嘛!我蓋個房子,蓋個假屋給你,對不對?我給你吃,也是養這個假體,那就變成灰色了嘛!就跟那個證悟的和尚一樣,「噗通」跳下水,就完了。

 

其實要「借假修真」啊!要借你這個身體來修,你這個身體還是很重要的,不能什麼都不顧的。你學佛學得太灰色了,不好!我們密教講,你知道空,沒有錯,空是大圓滿,但是你要空,也要從樂修,所以這個要調整;修行應該是調整,應該是調和。你樂得太過了,就要去想空,就把樂降低;你空得太過了,快要完蛋了,快要「噗通」跳下水的時候,你要跟小孩子學。你也來抓抓蝦、抓抓魚嘛!她給我提示這一點,倒是蠻好,她腦袋雖然小,但是好像還滿聰明的。

 

所以有的時候啊!不能太灰色的,我們要重「空性」的這一種想法。佛教是講「空」跟講「無」,但是在現實上講起來,你必須要用現實的東西去調和。包括你這個假的花,你必須要去調和,給它增加一點顏色、一點色彩,這是我自己認為的。我認為要這樣調得均勻,讓你修行的境界上有空有樂,這樣子「真空」裡面才有「妙有」。

 

我們佛教經常講「真空妙有」,是「真空」沒有錯,但是還是要有「妙有」,這樣才顯出來它本身的價值意義在裡面。在你的整個人生哲學思想裡面,你才會產生一種價值、一種意義出來,否則會消失掉它本身的意義跟價值。

 

完全清淨的世界裡面,有病才產生空花,你把這個病跟空花消除,就是完全的清淨了。在你的這個金礦裡面,有無明、眾生跟佛,你把真正的金子提煉出來了,你就永遠是真正的金子,這個叫一得永得。你悟了這個道理以後,你真正的金子就永遠是真正的金子,是不變、不亂的、不壞的。

 

但是在這個宇宙之中,有兩個物質現象。你保持了真正的金,真正黃金的本質,但是你再起了大用;在你出世法裡面,在入世法當中,都起了大用;這個就是你人生的價值,跟你人生的意義。

 

所以學佛的人,要保有自己的佛心,你保有了,但是用你的佛心,去做出世跟入世的種種事業;起這個大用,就是你人生的價值,跟你人生的意義,這個就是修行。而不是完完全全沒有作用的;雖然你進入清淨的虛空裡面,也失去了它的價值及它的意義。

 

祂這兩個比喻,一個就是眼病跟花,另外一個比喻就是銷金礦。「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,如來圓覺,亦復如是。」佛陀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,就是用這兩個比喻來講。這兩個比喻也是非常的恰當;一般來說,你能夠了解這兩個比喻以後,就可以回答這三個問題

【釋經文】70

經文: 『善男子,譬如幻翳,妄見空華,幻翳若除,不可說言,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。何以故?翳華二法非相待故,亦如空華滅於空時,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,何以故?空本無華,非起滅故,生死涅槃同於起滅,妙覺圓照,離於華翳。善男子,當知虛空非是暫有,亦非暫無,況復如來圓覺隨順,而為虛空平等本性。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,如來圓覺,亦復如是。』

 

今天我們再繼續談圓覺經。佛陀在這一段經文裡面,沒有直接回答那三個問題,但是祂用比喻來講解這三個問題,其實裡面都已經有回答了。那麼我們就看這一段經文:「善男子,譬如幻翳,妄見空華,幻翳若除,不可說言,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。何以故?翳華二法非相待故,亦如空華滅於空時,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,何以故?空本無華,非起滅故,生死涅槃同於起滅,妙覺圓照,離於華翳。善男子,當知虛空非是暫有,亦非暫無,況復如來圓覺隨順,而為虛空平等本性。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,如來圓覺,亦復如是。」

 

這裡面已經有答案。三個問題,昨天講的。既然是佛,為什麼還有無明呢? 無明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 眾生本來就有無明,為什麼又說本來是佛呢? 就是三個問題。是不是要問大家? 慧君法師在搖頭,說不要問,那麼就第一個問妳。現在請問妳一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就好: 「佛本來是佛,為什麼還有無明?」妳講:「無明也是空幻的。」很接近,講得很好。那麼現在問第二個問題,我問師母好了:「無明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她講:「煩惱無明也是空的,無明應該是由我執、我見開始的。」這個回答也是很標準、很接近。那麼的三個問題:「眾生本來就有無明,那麼為什麼又說本來就是佛呢?」問明宜法師。她講:「是佛非佛,是佛也不是佛。」這個答案是非常虛幻的,很接近。(師尊笑)其實你們講的都是很對的。

 

佛陀在裡面,已經回答了這三個問題。祂有兩個比喻回答這個問題,但是這個註解的法師,也沒有把這三個問題,三個疑惑講得很清楚。佛陀為什麼不直接講,第一個問題怎麼答,第二個問題怎麼答,第三個問題怎麼答? 為什麼不這樣子答呢? 我們看經的人,假如沒有很大的智慧,很難去了解這個。但是在禪宗的公案或者是佛法裡面,都是講實踐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很重要的。要讓你自己去思考,這樣子你理出一個答案出來的時候,你就會比較深刻。

 

今天假如人家問我一個問題,我直接就回答,你說:「哦!我知道了。」「知道了。」只是很膚淺的認識,不會很深刻的去印在你心上。所謂的悟,跟禪宗公案裡面的答案,都是要叫弟子本身去體悟、去思維、去想、去實踐,才能夠深刻變成你的悟。

 

因為,他回答有時候是很簡單的。你會認為原來如此,並沒有什麼,就不能在你身體裡面產生大用。所以給你答案,不一定是好的。佛陀不是說不願意講清楚,而是不太願意讓所有的眾生,馬上就有答案;一給答案的話,也不是成為弟子本身的悟。

 

你知道師父有悟境的,當師父的悟境是什麼呢? 他用直接的方法,告訴弟子我悟到的是什麼。那麼弟子所悟到的,並不能去實踐這個悟的時候,這個悟境並沒有用的。所以我可以很簡單地將佛陀的答案告訴大家,但是直接回答你,對你們來講也不一定是有用的。

 

因為這不能做為你的大用,不能起大用,沒有用,你只是了解答案而已。所以這一點是很重要,在禪宗裡面也是這個樣子,一定要弟子本身去思惟,去深刻的做、去實踐,成為你自己的大用的時候,才是真正的悟境。

 

這還是一樣的一個比喻,佛陀講:「有病的人,他看見虛空中有花,就想病眼跟花。」以前我們看電視連續劇楚留香,裡面有一個無花和尚,這個「無花」兩個字很好。「無花」本身就代表佛陀用的比喻,非常清晰、非常清楚的一個比喻。「無花」這兩個字就講,虛空中本來就沒有花的,只是你生病,你才看到虛空中的花,這個花不是真實的。

 

另一個問題,佛本來是佛,什麼時候才有無明呢? 這個答案就已經出來了:「不一定的。」告訴你真正的答案,什麼時候才開始有花? 我體悟到的:「不一定什麼時候才開始有無明。」答案是「不一定」三個字。

 

為什麼呢? 因為有病的時候才有花嘛!沒有病的時候哪裡來的花?沒有病,一看就是虛空,沒有花的。佛陀講:「不可說言。」不可以講的,沒有這個問題,這個不是問題,因為是不一定的。什麼時候才有無明?假如佛陀回答一萬年以前,佛才開始產生無明,這個就是有時間性的。今天跟你講的是沒有時間性的,所以答案是三個字:「不一定」。

 

有病的時候,你才看到空中的花;沒有病的時候,你看不到虛空中的花。虛空就是虛空,本來是沒有花的。那麼佛既然是佛,為什麼有無明呢?無明也是空幻的,這虛空的花本來就不存在的,哪裡有花呢?只是你幻覺出來的,所以根本就沒有花,不管你有什麼現象,這個菊花、玫瑰、牡丹、百合、喇叭花啊!一大堆的花,像我們西雅圖有很多繡球花,這個都是你自己病跟眼製造出來的東西。無明本來就是沒有的,虛空就是虛空,就是清淨的。所以他們所答的都非常接近。也是講:「根本就沒有無明。」佛就是佛,根本就沒有無明。

 

「譬如幻翳」就是有人眼睛有病,看到空中有花。眼病若好了,但是說不定什麼時候會再起?這是講時間。因為你眼睛的病,跟虛空的花,都不是實體的,所以根本時間上來講,應該是「不定」。

 

那麼空中的花,什麼時候出現呢?空中不可能再出現花的,除非你眼睛有病。空中本來是沒有花的,根本沒有什麼起滅的。那麼你說有,就是有病才有。那麼是什麼時候才會有呢?那就是「不一定的」,這是我自己領悟的。

 

現在講到主題:「生死涅槃,同於起滅。」人的出生跟死,還有進入無餘涅槃,一切歸於幻滅,跟起滅是一樣的,所以在時間上根本就是不定的。至於這個「妙覺圓照」,真正清淨的圓滿覺悟,是離開花的,離開病眼的。這是佛陀的比喻,祂並沒有直接回答,只是用病的眼跟花,來做為一種解答。

 

這個虛空不是暫時有的,它是永遠有的,也不是暫時無的。「況復如來圓覺隨順,而為虛空平等本性。」虛空本來就是平等的,它的本性就是平等的

 

「善男子,如銷金礦,金非銷有,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。」這裡面祂解答了,眾生本來有無明,但是為什麼祂本來就是佛呢?這個是用金礦來解釋。我以為佛陀不了解黃金的,結果祂現在講到黃金,原來祂也了解。(師尊笑)祂說啊!我們煉金,就是把金礦裡面的那些金子提煉出來,把雜質去掉。那麼已成金了以後呢?已成為純金了,那麼它永遠就是純金。祂以黃金來比喻成為佛,以這些雜質比喻成為眾生。

 

那麼祂就解答這個問題:眾生有無明,為什麼本來是佛呢?這些雜質就是眾生,就是無明;那提煉出金子來,就是佛。那麼在金礦裡面,無明、眾生,跟金子,三個合在一起。那麼眾生呢?就是無明,也就是佛;佛就是眾生,也是無明,那麼把佛從無明跟眾生之間提煉出來。這個解釋是這樣子的。

 

那麼也有一個解釋;圓滿覺悟清淨的心,應該講起來,佛、眾生、無明,這三者都是名相,真正在虛空之中並沒有佛,並沒有眾生,也沒有無明。這三者都是虛空中的虛空,這個都是名相。佛陀用這兩個比喻來解釋這三個問題,這樣大家是否能夠明白嗎?

 

能不能明白?還是還有疑惑?應該講起都不是問題。這三個疑惑,也都不是疑惑,本來佛就是非佛,眾生也非眾生,無明也非無明。眾生不過是虛空中的花,無明也是虛空中的花,佛只是一種名相。你真正能夠離開輪迴,進入虛空,你悟得清淨圓滿覺悟的大心,這個時候可以講,花就非花。有一首歌,「花非花,霧非霧。」接著下面兩句呢?「夜半來,天明去。」結果全部都是虛幻的。

 

佛陀用的這兩個比喻是很好,但是要理清整個系統,也不是很容易的。但是大家也都了解到,因為以虛空來比喻,佛、眾生、無明,都是從虛空裡面所演化出來的。

 

當有病的時候,才看到空中有花。那麼無明呢?也就是這些花跟所有眾生一樣的。只要把這些花去除了,你才能夠看到完全清淨的「空性」,這是一個理念上的一個問題。那麼你現在要實踐,你經常去想,想這個問題,那麼你悟入了,你終於明白:原來你是一朵花(師尊笑),會開會謝的花,你本來就不存在的。

 

所以六祖慧能所得到的,也不過是:沒有你、沒有我、沒有眾生,都是不存在的,都是虛空中的花。當然我希望自己是一朵牡丹花,最富最貴的;有人希望自己是一朵喇叭花,經常滔滔不絕(師尊笑),像廣播電台一樣,當喇叭。

 

為什麼佛陀不直接把這三個答案通通講出來?無明是花,眾生是花,佛是名相,什麼時候起滅?「不一定」。為什麼不把答案直接這樣子講出來呢?因為一講的話,就像慧君法師講的,她今天特別給我一個提示,她說:有一個人坐在湖邊看水,然後他悟到宇宙一切種種的色相全部都是空的。他在那邊悟道,旁邊有幾個小孩子在那邊抓魚跟抓蝦,好高興哦!很快樂的在那邊高聲歡笑,有些甚至脫光身子下去游泳,樂得要死。而那個出家人悟到以後,覺得很憂傷,要哭不哭的,很憂傷。這宇宙都是空的,有什麼用呢?都是虛幻的,都是花,都是一出生就滅了,沒有生滅相,都是一些假相;人身的肉體也是空的,一切外在的物質現象都是要滅的,都是空幻的,不過是病眼暫時所看到的花而已,都是一些無明。

 

他悟到了以後,就「噗通」跳下水,他學青蛙「噗通」跳下水。一隻青蛙一張嘴,兩個眼睛四條腿,噗通一聲跳下水。可惜他不會蛙式,他就涅槃了。悟道變成這樣子,不可以的。所以有時候啊!學佛也不能學到完全都是灰色,什麼都是空的嘛!什麼都是假的嘛!你說肉體是假的,病了也不管,管他!反正都是假的。對不對?你做什麼事情,都不起勁,人生哪裡有什麼樂?什麼都是假的,歡樂也是假的,物質通通都是假的,你生不起歡喜心。行善,有什麼善好行?都是假的嘛!我蓋個房子,蓋個假屋給你,對不對?我給你吃,也是養這個假體,那就變成灰色了嘛!就跟那個證悟的和尚一樣,「噗通」跳下水,就完了。

 

其實要「借假修真」啊!要借你這個身體來修,你這個身體還是很重要的,不能什麼都不顧的。你學佛學得太灰色了,不好!我們密教講,你知道空,沒有錯,空是大圓滿,但是你要空,也要從樂修,所以這個要調整;修行應該是調整,應該是調和。你樂得太過了,就要去想空,就把樂降低;你空得太過了,快要完蛋了,快要「噗通」跳下水的時候,你要跟小孩子學。你也來抓抓蝦、抓抓魚嘛!她給我提示這一點,倒是蠻好,她腦袋雖然小,但是好像還滿聰明的。

 

所以有的時候啊!不能太灰色的,我們要重「空性」的這一種想法。佛教是講「空」跟講「無」,但是在現實上講起來,你必須要用現實的東西去調和。包括你這個假的花,你必須要去調和,給它增加一點顏色、一點色彩,這是我自己認為的。我認為要這樣調得均勻,讓你修行的境界上有空有樂,這樣子「真空」裡面才有「妙有」。

 

我們佛教經常講「真空妙有」,是「真空」沒有錯,但是還是要有「妙有」,這樣才顯出來它本身的價值意義在裡面。在你的整個人生哲學思想裡面,你才會產生一種價值、一種意義出來,否則會消失掉它本身的意義跟價值。

 

完全清淨的世界裡面,有病才產生空花,你把這個病跟空花消除,就是完全的清淨了。在你的這個金礦裡面,有無明、眾生跟佛,你把真正的金子提煉出來了,你就永遠是真正的金子,這個叫一得永得。你悟了這個道理以後,你真正的金子就永遠是真正的金子,是不變、不亂的、不壞的。

 

但是在這個宇宙之中,有兩個物質現象。你保持了真正的金,真正黃金的本質,但是你再起了大用;在你出世法裡面,在入世法當中,都起了大用;這個就是你人生的價值,跟你人生的意義。

 

所以學佛的人,要保有自己的佛心,你保有了,但是用你的佛心,去做出世跟入世的種種事業;起這個大用,就是你人生的價值,跟你人生的意義,這個就是修行。而不是完完全全沒有作用的;雖然你進入清淨的虛空裡面,也失去了它的價值及它的意義。

 

祂這兩個比喻,一個就是眼病跟花,另外一個比喻就是銷金礦。「既已成金,不重為礦,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,不應說言本非成就,如來圓覺,亦復如是。」佛陀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,就是用這兩個比喻來講。這兩個比喻也是非常的恰當;一般來說,你能夠了解這兩個比喻以後,就可以回答這三個問題。

 

但是佛陀為什麼不直接回答這三個問題呢?因為要讓所有的佛弟子自己去思考;你思考出來了,你的印象就深刻,就算你自己的悟境,你可以起大用;假如你思考不出來,你必須要重覆佛陀的話當中,去體會佛陀本身的思惟。今天就談到這裡。嗡嘛呢唄咪吽。

 

但是佛陀為什麼不直接回答這三個問題呢?因為要讓所有的佛弟子自己去思考;你思考出來了,你的印象就深刻,就算你自己的悟境,你可以起大用;假如你思考不出來,你必須要重覆佛陀的話當中,去體會佛陀本身的思惟。今天就談到這裡。嗡嘛呢唄咪吽。